特朗普再次揮起了“關稅大棒”,這次他采取了新的策略。
一方面,他高調呼吁中美“停戰”,另一方面,他卻不許其他國家買中國貨,借此向中國施壓,繼續推進他的貿易議程。
這算是把特朗普的真面目給揭示了出來。
特朗普的關稅陽謀
特朗普曾描繪過這樣一個場景:世界各國紛紛排隊,爭相與美國談判關稅,仿佛所有國家都要對美國俯首稱臣。
這一設想背后,是他試圖通過施壓全球,特別是在未來產業領域,如新能源汽車等,迫使各國與中國“脫鉤”。
他的目標是打造一個以美國為中心、排除中國的全球貿易壁壘。
表面上,這個計劃看起來頗為精明。
通過美國市場的巨大吸引力作為籌碼,特朗普設法讓各國在中美之間做出選擇。
如果不屈服,就可能面臨加征“二級關稅”的懲罰;而答應合作,則意味著不得不與中國疏遠,并承受中國的反制措施。
這種策略似乎將壓力推向了其他國家,而美國自己卻安然無恙地坐享其成。
不過,真正的結果卻并非如此。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國在面對美國這種“脅迫”時,表現出了明顯的遲疑和抵觸,甚至有些國家直接公開反對。
這表明,美國的算盤并未奏效,反而暴露了更為深刻的問題。
世界各國,特別是經濟大國,并不是簡單地依附于美國的決策,它們有著各自的國家利益和戰略考量,遠遠超出了一紙關稅協議能夠左右的范圍。
美國的經濟杠桿,在復雜的全球化背景下,已經不再具有一錘定音的力量。
在全球經濟互聯互通的今天,單邊主義的壓力,往往難以有效地撼動復雜的國際秩序。
對于全球130多個國家來說,中國是它們最大的貿易伙伴,其中不乏美國的傳統盟友。
更重要的是,中國已經深度嵌入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成為關鍵的經濟樞紐。
如果要求這些國家與中國“硬脫鉤”,實際上就是讓它們為了美國的利益自斷經濟命脈,代價不可謂不高。
即便美國許諾提供更大的市場機會,面對這種巨大的經濟風險,絕大多數國家依然難以接受。
日本的例子尤為鮮明,美國曾指望日本能夠帶頭響應,成為“榜樣”。
為了拉攏日本,美國甚至為赤澤亮太訪美安排了超出規格的禮遇。
原本計劃與美國財長貝森特會面的赤澤,臨時被告知特朗普總統將親自接見他,且會談地點從財政部大樓被更改為白宮。
這一切似乎是在暗示著美方的高度重視,白宮會后還迅速發布了特朗普與赤澤的合影,展示這場高規格會晤的“成功”。
盡管表面上看一切順利,這場會談并沒有帶來實際的成果。
日本并未在中美之間做出明確選擇,依然堅持自己的經濟利益和與中國的深度合作。
特朗普在與日本的會談中提出了多個苛刻要求,不僅要求日本進一步開放電動汽車和農副產品市場,以期減少美國對日的貿易逆差,還重新強調了增加駐日美軍費用的問題。
這些要求無疑觸及了日本的痛點。
首先,日本的財政長期處于赤字狀態,且電動汽車產業已成為其在全球競爭中為數不多的支柱產業之一。
美國卻在日本汽車關稅問題上不愿做出任何妥協,甚至繼續對日本施壓,要求其減少與中國的經濟聯系。
這種強硬態度令日本感到不滿,也使得其難以作出讓步。
盡管特朗普政府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逼迫日本做出改變,但最終的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
會談并未達成任何實質性的關稅豁免協議,僅僅是在未來安排“第二輪談判”。
日本首相事后坦言,美日之間存在“嚴重分歧”。
而日本國內的業內人士則公開抱怨,認為美國要求日本限制中國電動車的進口,卻不愿意對日本汽車開放美國市場,這種明顯的單邊施壓讓日本感到難以接受。
韓國的反應則更加直接。
韓國媒體明確指出,如果按照美國的要求限制對華貿易,韓國企業將遭受巨大損失,特別是在高科技和消費品領域。
韓國人認為,美國這種強行將自身意志強加于他國的做法,實際上是在侵犯其他國家的經濟主權。
歐洲和東盟的態度則更為復雜。
歐盟的主要經濟體與中國市場已經深度融合,盡管雙邊貿易中存在摩擦,但歐盟并未簡單地選擇站在美國一邊。
相反,歐盟近期在一些問題上展現出更為務實的態度,尤其是在是否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加征關稅的問題上,歐盟內部甚至開始重新評估這一計劃的可行性和后果。
東盟國家的態度也類似,盡管在戰略上與美國保持合作關系,但在經濟利益上,它們更傾向于保持與中國的良好貿易關系。
對于東盟國家來說,中國早已成為它們最大的貿易伙伴,美國的單方面關稅壓力幾乎無法動搖這一堅固的經濟聯系。
盡管美國不斷施壓,要求它們與中國“脫鉤”,東盟國家卻并未輕易作出讓步。
這不僅僅是經濟利益的考量,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對特朗普政府的深刻不信任。
特朗普的政策經常反復無常,缺乏連貫性和可預測性,這讓美國的盟友感到不安。
特朗普有時突然挑起貿易爭端,轉眼又對某些問題“剎車”,這種做法嚴重破壞了美國長期以來維系的國際秩序和盟友關系。
中國:難以撼動的經濟引力和資源定力
加拿大的經歷無疑為其他國家敲響了警鐘。
為了討好美國,加拿大曾試圖通過提前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加征關稅,希望能夠獲得美國的豁免。
而結果卻適得其反,加拿大不僅遭到中國的反制,而且未能獲得美國的關稅豁免,反而被納入了美國普遍關稅打擊的范圍。
這一事件讓其他國家意識到,連最親密的鄰國都難逃被“犧牲”的命運,是否跟隨這樣的“老大”真的可靠,成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特朗普的計劃不僅面臨美國自身信譽的下降和盟友的警惕,還遇到了一個更為根本的障礙:中國在全球經濟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以及其掌握的關鍵戰略資源。
中國不僅是全球經濟的引擎,還是超過130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擁有一個遍布全球的經濟網絡,任何國家都無法輕易忽視這一點。
特朗普的關稅戰沒有像他預期的那樣孤立中國,反而給其他國家創造了機會。
美國對華出口受阻后,市場需求并未消失,其他國家紛紛趁機填補了這一空缺。
例如,加拿大對華原油的出口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成功填補了美國削減90%對華原油出口的空白。
澳大利亞對華牛肉的出口量在短短兩個月內猛增40%,搶占了美國失去的市場份額。
對于這些資源出口國來說,中國市場至關重要,若與美國對抗中國,無疑是在自斷經濟來源。
所以,許多國家選擇繼續深化與中國的經濟合作,而不是跟隨美國的步伐。
中國掌握著一些關鍵戰略資源,稀土就是其中之一。
日本的新能源汽車和芯片半導體產業嚴重依賴稀土,而中國是全球唯一能夠提煉分離所有17種稀土元素的國家,其精煉稀土的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約九成。
這樣的技術壁壘極高,其他國家在短期內難以趕超。
即便美國在德克薩斯州投資建設了稀土精煉廠,但其年產量也僅相當于中國一天的產出量。
這使得中國在稀土領域擁有極大的話語權,可以通過控制稀土出口來影響全球供應鏈。
尤其是日本、韓國等對稀土依賴深重的國家,都清楚這一點,明白任何與中國對抗的舉動都可能對自己的產業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
中國長期以來堅持的公平、公正、互惠互利的合作原則,以及通過對話和協商解決分歧的態度,逐漸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中國一直強調合作共贏,這種務實、平等的方式更符合全球大多數國家的長遠利益。
在全球動蕩加劇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與中國進行建設性合作,比盲目對抗更為明智。
正如英國財政大臣所言:“不與中國接觸是愚蠢的”,這反映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多國家的務實心態,他們看重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穩定作用和巨大的市場潛力。
特朗普試圖通過關稅脅迫盟友建立反華貿易聯盟的戰略,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失敗。
他高估了美國的經濟和政治實力,低估了盟友在維護自身利益方面的決心,并且沒有意識到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核心地位和強大的反制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