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峰的指尖在泛黃卷邊的紙頁上輕輕摩挲,如同一位老中醫為病人把脈。臨汾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平水古籍修復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柳峰告訴記者,一本受損的古籍從開始修復到最后修好入庫,大致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
楊柳峰說,小時候爺爺經常帶著他對一些珍貴的藏書修修補補,或許是受家里的影響,楊柳峰上大學的時候就選擇了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畢業后成立了以技藝傳承、研究、文物修復等為主業的工作室,曾參與多個博物館和檔案館的古籍修復及仿真復制等工作。
“我們修的不僅是紙,是文明的‘DNA’”,以手為媒,以心為尺,傳承者在方寸紙頁間完成了一場場跨越時空的文明接力。
記者:徐偉
攝制:李虎威
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