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教訓是,當一方試圖通過指責他國來掩飾自身困境時,往往預示其戰略選擇的極限。根據上觀新聞報道,在俄烏沖突持續膠著的背景下,美烏簽署礦產協議這一事件,不僅標志著烏克蘭進一步向西方靠攏,更折射出烏克蘭政府在國內壓力、美國施壓與國際博弈中的艱難抉擇。而簽署協議后,烏克蘭總統突然拋出“中國軍援俄羅斯”的指控,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輿論轉移。
澤連斯基(資料圖)
- 美烏礦產協議:表面合作,實為控制?
協議的核心條款與戰略意圖
烏克蘭重建投資基金:表面目的是吸引國際投資,實則服務于美國資本對烏克蘭資源與能源資產的掌控。協議明確要求烏方配合國際金融機構,確保烏資源開發符合西方利益。
核武器放棄的重申:協議再次確認烏克蘭1994年放棄核武庫的決定,進一步削弱其戰略自主權,使其更依賴美西方軍事保護。
法律程序的約束:協議需經美國會與烏議會批準,為美西方長期介入烏克蘭內政埋下制度性工具。
- 烏克蘭的妥協與代價
澤連斯基政府在國內反戰情緒高漲的背景下,不得不通過協議爭取美國軍援,甚至默許美國在烏資源項目中的主導權。
據報道,美國要求掌控烏未來資源項目50%收益,被批類似“殖民條款”。
沖突(資料圖)
二、澤連斯基的“甩鍋”戰術:多重動機的輿論操作
1.轉移國內矛盾
烏東北部蘇梅市剛遭導彈襲擊致35人死亡,國內反戰情緒空前高漲。澤連斯基通過指控中國“軍援俄羅斯”,試圖將民眾怒火引向外部,減輕執政壓力。
2. 施壓美國軍援
烏方近期要求購買10套“愛國者”防空系統(價值150億美元),卻遭特朗普冷嘲熱諷。通過渲染“中國威脅論”,澤連斯基意在逼迫美國盡快兌現軍援承諾。
3. 配合北約戰略
北約秘書長此前指責中國“與俄深化關系”,澤連斯基的指控恰為西方孤立中國提供借口。
三、中國的三重反擊:事實、法律與外交組合拳
1. 立場鐵證:中國勸和促談,西方才是沖突推手
中國是俄烏沖突中唯一提出系統性和平方案的大國,立場始終公開透明。
據數據,俄軍武器零部件60%以上來自美國等西方國家,僅2024年北約對烏軍援就超430億美元,遠超全球其他地區總和。
2. 數據打臉:美國才是全球沖突的“慣犯”
美國建國250年僅有20年未發動戰爭,而中國堅持不干涉他國內政,對主權完整有深刻認知。
美國務卿曾炒作“中國軍援俄羅斯”,但國安顧問當場否認,暴露美西方輿論戰的“造謠-否認-再造謠”套路。
普京(資料圖)
3. 外交破局:以行動瓦解雙標與霸權
法律戰:中國在WTO追加起訴美國關稅政策,揭露其單邊主義本質,并對7類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
輿論反擊:中國網民制作“美國軍援地圖”“北約轟炸史”等科普內容,海外播放量破10億,揭露西方雙標。
多邊合作:中國深化與東盟、海灣國家合作,中俄能源本幣結算覆蓋180國,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突破4萬億,削弱美元霸權。
- 全球格局演變:烏克蘭困局與西方霸權松動
1. 烏克蘭的戰略被動
經濟瀕臨崩潰、反戰聲浪高漲的烏克蘭,不得不通過“甩鍋中國”轉移壓力,暴露其國際博弈中的劣勢地位。
烏方在礦產資源上的妥協,使其未來經濟發展更受制于美國資本。
2. 西方霸權的信任危機
盟友對美國戰略穩定性的質疑加劇,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在對華政策上漸趨務實。
3. 中國的歷史性機遇
合法、和平、共贏的中國方案,正贏得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的支持,推動全球治理向多極化演變。
美烏協議的簽署與“中國軍援俄羅斯”的指控,本質是西方輿論霸權的慣性延續。然而,歷史終將證明:任何污名化中國的圖謀,都將在鐵一般的事實面前破產;任何阻撓和平的陰謀,都擋不住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潮。中國的戰略定力,不僅關乎自身發展,更關乎全球秩序的公平與正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