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萬物生長。聽說“花鳥使”李現正在全國“打鳥”巡拍?今年春天,你“打鳥”了嗎?要說哪個城市適合“打鳥”,成都肯定能占一席,近日《成都鳥類名錄5.0》正式發布,據統計,成都鳥類約占全國總數的38.94%,鳥種數量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一。
成都平原
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
自古就是鳥兒們最愛的棲息寶地
白鷺振翅掠過杜甫吟過的云
鸛鳥長喙點破薛濤浣過的箋
古蜀之地
自古以來便有著深厚的愛鳥文化
最是一年春好處
一起走進成都和鳥兒
那些趣事
01
黃鸝、白鷺
杜甫筆下的鳥驚艷時光
千年前的鳥兒如何描摹,杜甫很有話語權。公元759年,杜甫來到成都,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歲月,他在浣花溪觀“群鷗日日來”;在草堂瞧見“一雙鸂鶒(xī chì)對沉浮”;水邊漫步見“鸕鶿鸂鶒莫漫喜”;春江水漲時寫下“已添無數鳥,爭浴故相喧。”與杜甫的邂逅中,成都的鳥兒飛成了杜甫筆下雋永的辭藻。有了靈動的鳥兒點綴,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也多了幾分輕快,正如詩圣在成都幾年的心境。
▲攝影:王勤
他是那樣細膩地觀鳥,讓我們在千年后的今年依然能領略到那些可愛的生靈。春光明媚中,黃鸝啼鳴于柳絲間,白鷺翱翔于青天外,西嶺雪山映照著眼簾……
絕句四首(其三)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絕句二首(其一)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跟著杜甫穿越進詩歌里,被一陣清脆的鳥叫聲喚醒,推開窗戶循著鳥聲望去,在清翠的柳葉叢中有兩只美麗的黃鸝若隱若現;透過柳枝,看到的是萬里無云的好天色,一行白鷺翱翔在空中,漸行漸遠,慢慢地消失在天邊;窗外西山的白云,讓詩人聯想到遠處云蒸霞蔚、波光粼粼、冰雪終年不化、近似于仙境的西嶺雪山。
▲圖據今日崇州
時間穿越1300多年。這座城市仍然舉目可見雪山,只是人間已滄海變換。如今的浣花溪公園與杜甫草堂連為一體,植被豐富、鳥類眾多。白鷺,是浣花溪終年可見的鳥類之一。此外,蒼鷺、夜鷺、池鷺、鴛鴦、翠鳥、??等也數量不少。漫步其間,真真能欣賞到“一行白鷺上青天”的畫面。滄浪湖、萬樹山、白鷺洲是杜甫草堂的主要觀鳥點。在綠水環繞之間,賞詩詞歌賦、聽蟬鳴鳥叫,感受杜甫筆下詩情畫意的同時,享受城市里難得的寧靜。
02
既是花,又是鳥
它的名字叫杜鵑
和明媚靈動的黃鸝不同,在蜀地更為人熟知的莫過于望帝化為杜鵑鳥。與它相連的,是一個動人的傳說。
杜鵑,又稱布谷、子規,它發出的聲音極其哀切,猶如盼子回歸,所以叫杜鵑啼歸,這種鳥也叫子規。年年暮春三月,萬物復蘇的成都平原上飛來一只只杜鵑鳥,它們棲息在村頭高大茂密的樹枝上,發出“布谷布谷”的叫聲,仿佛在提醒農人,人勤春早,耕織不誤。
▲望叢祠內杜鵑花開。圖源:郫都發布
望帝化鵑的由來,在《本草綱目》中有記載:“蜀人見鵑而思杜宇,故呼杜鵑。說者遂謂杜宇化鵑,訛矣。”相傳在二千七百余年前,望帝杜宇在郫縣(今郫都區)建立了古蜀國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首都——杜鵑城。望帝杜宇教民農耕,又教百姓務農,因此古時候的四川人將杜宇視為農神,春耕要先祭杜宇。
杜宇一生勤勉,死后化為杜鵑鳥,提醒百姓播種。據《蜀王本紀》記載:“望帝去時,子規鳴,故蜀人悲子規鳴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常璩的《華陽國志》亦有記載:“時適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務農,迄今巴、蜀民農時先祀杜主君。”望帝化身的杜鵑鳥,在天空中徘徊翻飛,杜鵑的叫聲凄婉哀傷,啼聲又聽似在叫“不如歸去”,所以又名為“子歸”。古人因見杜鵑嘴上有一塊紅斑,認為是哭啼而流出的鮮血;杜鵑呼喚“布谷”時,滿山遍野恰恰開滿了鮮紅的花朵,人們自然而然地把這種花叫作杜鵑花,便有了“啼血成花”的說法。
▲ 大杜鵑,圖源:成都野保
李商隱在《錦瑟》中寫道“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說的就是望帝和杜鵑的這段淵源。白居易在《琵琶引》中寫道:“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杜牧在《惜春》中寫道:“繁艷歸何處,滿山啼杜鵑”;李白在宣城看見杜鵑花想起了家鄉的子規鳥,寫出《宣城見杜鵑花》:“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更有耳熟能詳的《蜀道難》:“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杜鵑在中國文學史上可謂是最崇高的鳥類形象之一,它背后的寄托很多,有家國之思,有求而不得。
成都平原是最早杜鵑傳說的發源地。如今,偶爾在成都平原東沿的龍泉山森林公園一帶,還能依稀聽到杜鵑報春的聲音。
03
古蜀國人皆是愛鳥人士
一只著名的“鳥”飛上太空
其實,成都人和鳥的緣分,要從更早的時候說起。
從古至今,成都人和鳥之間都有著密切關聯。從三星堆遺址的“青銅人面鳥身像”與金沙遺址“太陽神鳥”與“月蟾蜍”金箔等出土文物,都能感受到古蜀人對鳥類的喜愛。
▲金沙遺址博物館太陽神鳥屋頂。攝影:王效
鳥在古蜀文化中占有很大地位。柏灌、魚鳧、杜宇這些傳說中的帝王,都和鳥有關。有文獻記載,柏灌時期,對鳥的崇拜從無到有,不僅族系名稱與蠶叢族系有了由蟲到鳥的根本性變化,而且還將古蜀的都城與對鳥類的管理和飼養相聯系。魚鳧這一代,基本占領了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帶。他們以瞿上(今成都市雙流縣境內)為中心。何為“魚鳧”?《說文》將鳧定義為一種善捕魚的水鳥,魚鳧即俗稱的魚鷹;瞿上之“瞿”,意為“鷹隼之視”,正是魚鳧的象形。到了杜宇時期,鳥崇拜又向另一個方向演化。杜宇化鳥改造鳥崇拜的內容以適應農業發展的要求。從幾代古蜀王的名字,到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大量鳥型器物,都在向我們訴說著千古悠悠的奇妙聯系。
▲金杖圖案中有鳥的形象。目前學術界有觀點認為,圖案中的“魚”、“鳥”就是魚鳧王朝的徽號、標志。圖據三星堆博物館
▲三星堆博物館的青銅神樹上的太陽鳥。攝影:陶軻
時至今日,太陽神鳥這一古老的文化符號,在現代建筑中與城市的肌理相融,彰顯成都的獨特韻味和文化底蘊,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在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中,便大量地運用到了太陽神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中也有“太陽神鳥”的圖案。從空中俯瞰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外觀,構型為四只“神鳥”馱日飛翔。
▲東安湖體育公園。攝影:王勤
▲天府國際機場。圖據成都發布資料圖
在天府大道上,天府立交最引人注目的便是A字型斜拉橋頂端的徽記。這個直徑8米的徽記造型采用的也是“太陽神鳥”。
▲天府立交。攝影:王效
2005年,“太陽神鳥”從1600余件候選圖案中脫穎而出,被選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成為數以萬計的中國文化遺產的代表和象征。同年,繡有“太陽神鳥”圖案的蜀繡作品搭乘“神舟六號”飛向天際跨越時空距離,古蜀人久遠的飛天夢終得以實現。
▲圖源:央視新聞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成都仍在不斷探索人與自然
和諧共生之路
而眾多鳥兒,均是見證
來源:成都發布
兩訪兩送精準服務,為民便民暖民心
兩訪兩送精準服務,為民便民暖民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