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的第7個年頭。隨著“地鐵+城際”里程繼續刷新,軌道上的大灣區正在不斷加速。
近日,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的《廣東藍皮書:廣東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2025)》(下稱“藍皮書”)稱,粵港澳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逐步形成,可有力支撐粵港澳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打造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區域聯動不斷增強,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初具規模。
藍皮書顯示,2019年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為1151公里;截至2023年底,大灣區鐵路里程達2700公里,較2019年增長28.6%。至2024年底,大灣區運營和在建的軌道交通里程有望超過5400公里。大灣區領先世界的軌道交通網絡效能進一步提升,交通大動脈更加流暢。
“大灣區交通動脈、骨架基本建立之后,就進入關鍵節點、重要樞紐疏通升級的階段,深中通道、南中高速、黃茅海跨海通道完成了大灣區關鍵連接,珠西珠東之間交通格局實現巨大改進。”藍皮書稱。
與此同時,2024年5月,廣佛南環、佛莞城際鐵路投入運營,與已運營的莞惠、佛肇城際鐵路相連,實現“四線”貫通。這條全長258公里、被稱為“灣區1號線”的大號地鐵線路,橫跨大灣區內地5座城市(廣州、佛山、肇慶、東莞、惠州)、最高時速達200公里。
實現“四線貫通”不到一年的“灣區1號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春運成績單:四線共發送旅客超274萬人次,在廣東省自主運營的城際線路中旅客發送量占比超85%。2024年,貫通后的四條城際鐵路共發送旅客達1818.7萬人次,日均發送旅客量較未貫通前的佛肇、莞惠城際增長209.7%。
2024年大灣區經濟總量保持較為強勁增長,達14.67萬億元,比2023年同期增長4.48%。藍皮書稱,珠三角9市產業科技互促雙強助力大灣區整體經濟創新發展。截至2024年9月底,廣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7.1萬家,高新技術企業超7.6萬家,均居全國首位,連續8年排名全國第一,位于粵港澳大灣區內地的數量占比約95%。
關于大灣區發展的挑戰,藍皮書分析稱,大灣區內部各城市之間的發展水平存在差異。不僅香港、澳門與珠三角城市發展差距較大,珠三角9市之間差距也較為顯著。珠三角東西兩岸發展水平差距明顯,東岸城市香港、深圳、東莞、惠州地區生產總值合計占整個灣區的56%,西岸城市澳門、珠海、中山、江門地區生產總值合計占整個灣區的11%。大灣區城市群內部同質化競爭的現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廣深聯動和引領能力不足,兩地產業協同發展合作仍需深化。“因此,如何促進區域內各城市的均衡發展,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藍皮書預計,2025年,粵港澳大灣區將在要素流動等領域形成一批典型案例,為大灣區市場一體化奠定堅實基礎。借鑒歐盟建設共同市場的經驗,大灣區將加快消除制度性行政性壁壘,促進資源要素在區域內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
“繼續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升級,以構建‘1小時生活圈’為目標,加強與廣州、東莞、深圳、香港等市的交通聯系,推動制度規則的‘軟銜接’,出臺更多便利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工作生活的措施,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藍皮書稱。
圖文來源:第一財經
本文為轉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