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5年3月末,短短幾天時間內,緬甸中部發生7.9級地震,湯加群島發生7.3級地震,引發全球關注。素來地震頻發的日本也在當時“湊熱鬧”,不僅北海道近海出現4.5級地震,還曝出一些研究機構的駭人預測,即不久后可能發生百年一遇的強震。
一時間,“地球已被激活”、“地球進入地震活躍期”的猜想廣泛傳播,令人心生畏懼。那么,這種觀點究竟是否可信?
漫長的地質歷史中,地震活躍期(active seismic period)的概念確實存在,指地震活動較為頻繁和強烈的時期,與之相對的是地震平靜期(quiet seismic period)。
也就是說,從科學角度講,地震的確有周期性。在強烈的地震活動后,往往經過一段平靜時期,才會再度活躍起來。
究其根本,在于地震活動的機理,地震是地球內部應力的釋放,釋放后需要時間重新積累能量,才能夠再一次讓巖體發生災難性的扭曲或破裂。這種周期,有地區性的,也有全球性的。
▲緬甸地震受災現場
2
那么,一連串的大地震到底是否預示著地球已進入地震活躍期?一切還需數據佐證。
統計顯示,2025年1—3月,全球6級以上地震17次,較2024年同期減少5次,在短期內甚至呈現下降趨勢。
長期來看,這一數據也沒有超出百年數據的標準差范圍,特別是相較20世紀波動并不明顯。1952年俄羅斯勘察加的9.0級地震,1960年智利的9.5級地震,1964年美國阿拉斯加的9.2級地震,震級和密集程度都遠超近年。
所以,自人類開始科學而系統的地震研究以來,尚沒有充分的數據證明地球迎來了地震活躍期。
至于產生地震活躍的錯覺,或許與如今信息傳播加速、經濟損失加大有關。信息化、數字化的監測方式,加之智能手機和網絡媒體的普及,會使得一場來自遙遠異國的地震變得人盡皆知,甚至處于深海的地震都為人們所發現。部分震區人口稠密,人員傷亡、建筑損毀等問題勢必超越貧苦落后的年代。
▲湯加地震受災現場
3
除卻歷史數據,我們還可以對比幾場地震的成因,看看背后的聯系。
據研究,緬甸地震來自其境內的實皆斷裂帶,這條斷裂帶從緬甸北部延伸至馬達班灣,全長約1200公里,基本處在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上,如進一步描述細節,屬印度板塊和巽他板塊之間的大陸右旋走滑斷裂,將安達曼海的離散型板塊邊界與喜馬拉雅逆沖前緣大陸碰撞帶連接起來,是緬甸及其周邊活動性最強、規模最大的孕震斷層,每年都要滑動幾厘米。
不過,東南亞地區的板塊構造比較復雜,看似距離太平洋不遠,但實皆斷裂帶與大名鼎鼎的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關系不大。隨后發生的湯加地震,便處在后者的地盤上。所以,兩次地震沒有直接關聯。
湯加地震其實也不稀奇,因為湯加群島的形成就有賴于火山和地震活動。湯加群島和湯加海溝正對應典型的海洋俯沖帶,在這里,太平洋板塊以每年9厘米的速度俯沖至澳大利亞板塊之下,每年6級以上地震多達12—14次。有些地震震級頗大,但多發生在深海,除了偶有海嘯威脅,相比在緬甸造成巨大破壞的淺源地震,人們平日里對湯加地質活動的關注度并不高。
日本倒是與湯加十分相似。同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的日本,面積和人口遠超湯加,所以災害風險更高,但日本人數千年來與地震朝夕相處,民居、生活方式、應急管理都與多震多災的環境相匹配,破壞力不再顯著。
如果說有人預測日本要發生地震,可以稱得上是稀松平常的研究。北海道4.5級的地震發生在太平洋板塊與北美板塊交界處,震源深度60公里,屬于中源地震,這樣的地震每年平均有200次,甚至不及觸發海嘯警報。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4
縱向對比,橫向研究,都很難說明地球進入地震活躍期,未來趨勢又如何?
既然地震活躍期事實存在,那么終有一天會來臨,只是地質歷史演進的周期長達千百萬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數據都顯得蒼白無力,判定活躍與平靜尚需長期觀測。為了最大程度抵御災害風險,地震學界主要聚焦近期地震風險的分析和預判。
比如,主震可能誘發余震,緬甸實皆地震帶應力轉移或將持續一段時日,6.5級以上強余震的概率很高。與緬甸山河相接的中國境內橫斷山區則應加強監測,預防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斷裂帶、紅河斷裂帶和瀾滄江斷裂帶的聯動效應。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則地震頻仍,小震之間往往存在大震,圍繞概率開展研究是常用方法。以湯加為代表的太平洋島國一帶,始終隱匿著海洋板塊間積蓄的巨大能量,近年發生8級以上地震的概率在增加,日本則更是如此,本身即存在9級以上地震的長期風險。
從另一種角度看,地震也是地球活力的表現,無論緬甸、湯加,還是日本和其他國家,巨震只是這顆星球久遠歷程中的一次搏動。與其為地震活躍擔驚受怕,不如采取更加有效的行動,提升抗災能力、完善預警體系、促進國際數據共享,正如日本地震學家遠田晉次所言:“地震不會殺人,不合格的建筑和滯后的應急響應才會。”
(文內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