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連綿的群山中,蜿蜒的長城遺址旁,68歲的王錫林用三十余載的巡護時光,為這座建筑奇跡的永續傳承默默奉獻。"三十年來,山野間只有腳步聲與呼嘯山風相伴。起初難免孤獨,但每一堆土都成了老朋友。"談及守護長城的初心,王錫林坦言這是家族世代相傳的使命。去年退休后,他將接力棒交給了兒媳,自己仍堅持每周三次巡查,清理垃圾、排查隱患。在天祝縣,像這樣的基層保護員共有39人,盡管每年補貼僅約2000元且工作環境艱苦,他們依然無怨無悔地守護著歷史印記。
(圖:甘肅天祝長城保護站工作人員研討保護方案 )
(圖:基層保護員在長城遺址周邊清理垃圾 )
天祝長城保護站主任溫占蓮介紹,保護員們常年面對交通不便、多數遺址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等嚴峻挑戰,"正是對長城的熱愛支撐著他們堅守至今"。該縣境內79處長城遺址包含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明(1368-1644年)兩代修建的城墻、壕塹、關堡等遺跡,不僅承載著古代軍事智慧,更是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表達。當地文旅局局長張永堂強調:"長城是歷史記憶的載體,保護它就是守護我們的文化基因。"
(圖:天祝境內漢明長城遺址風貌 )
(圖:保護員在長城遺址前拉起"像愛護家園一樣愛護長城"橫幅合影 )
自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道橫貫15個省份、總長超2.1萬公里的巨龍,始終牽動著國人的心。對王錫林而言,1991年開始的守護使命源于1990年大地震后的特殊機緣。三十余年間,他每日兩次風雨無阻地巡查,用腳步丈量著古老磚石。除卻自然侵蝕,早年間周邊村民取土建房等人為破壞更令長城岌岌可危。王錫林最難忘那次驚險經歷:為阻止盜挖護城河沙土的不法分子,他毅然擋在卡車前,最終迫使對方修復河道。
轉機出現在2006年《長城保護條例》實施后,政府與民間保護力量形成合力。據天祝縣文旅局數據,近年已累計投入1328萬元實施保護工程,修復墻體4700米,建立智能監測系統,并在脆弱區段設置11540米鋼制護欄。2023年啟動的268萬元數字化安防工程,為縣內14段總長21675米的長城配備了紅外監控與裂縫監測裝置,無人機、遙感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也逐步應用于日常巡查。
(圖:保護員在長城遺址前拉起"像愛護家園一樣愛護長城"橫幅合影 )
盡管如此,對于溫占蓮團隊的39名基層保護員來說,守護之路依然充滿艱辛。他們騎著摩托車、踏破無數雙膠鞋,每周巡查最險峻的長城區段,既要對抗高海拔復雜地形,又要及時記錄墻體變化、維護警示標識。這些守護者同時承擔著文化傳播使命,向周邊社區普及遺產保護理念。王錫林期盼著:"如此珍貴的歷史遺跡應該設立景區,讓更多人了解長城,也促進更好保護。"
對天祝的長城保護員而言,他們守護的不僅是古老磚石,更是融入生命的文化血脈。"只要我們在,就會一直守護下去。這是責任,是榮耀,更是留給后世的遺產。"這是王錫林常對家人說的話。
本文來源:中國日報、天祝文旅
閱讀更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