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張璐)4月23日,生態環境部召開4月例行新聞發布會。據生態環境部核設施安全監管司司長李治國介紹,我國核設施周圍輻射環境水平一直保持良好,與上世紀80年代天然環境輻射本底調查相比,我國核設施周圍輻射環境沒有明顯變化。
輻射看不見、摸不著,所以只能通過專業儀器設備進行監測。經過多年建設,我國已形成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和重點核設施周邊輻射監督性監測網絡。目前,我國的輻射環境監測網已經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輻射環境監測網。
我國國家級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網已設立1835個監測點,覆蓋全國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重要邊境口岸、核設施周邊以及其他重要邊境地區。此外,各省(區市)還建設了點位更多的省控網。從監測數據看,多年來我國輻射環境質量保持良好。
“提到輻射,很多人擔心影響健康。其實輻射無處不在。”李治國說,在生活中,有來自太空的宇宙射線分布在每個角落,日常環境中的土壤、空氣、食物和水都有一定輻射。人類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起源、進化直到現在。人的身體里有一些放射性核素,比如鉀40等放射性元素。
不過,不能拋開劑量談毒性。就輻射來說,一個人一年受到100毫希沃特(輻射劑量單位)以下的輻射,在醫學上觀察不到對健康的損害。“我們日常生活中接受很多天然輻射,一年累積下來約3個毫希沃特,其他生活場景也會增加一些輻射,比如坐飛機從北京到上海,受到的輻射大約0.004毫希沃特。到醫院體檢,做一次胸部X光檢查,可能增加大約0.05毫希沃特。但這些距離影響健康的量都還很遠。”
對于核能開發等活動,國家標準有嚴格的要求。對于普通公眾,人為活動導致的年有效輻射劑量不超過1個毫希沃特,這比天然照射的水平還要低。
在環境影響方面,多年監測結果表明,我國核設施周圍輻射環境水平一直保持良好,與上世紀80年代天然環境輻射本底調查相比,我國核設施周圍輻射環境沒有明顯變化。
去年,網上流傳“某某城市輻射值超過100威脅健康”。對此,李治國說,這里的輻射值100,是環境監測中用的單位“納戈瑞”,戈瑞是一個單位,納是納米的納,是10的負9次方,是十億分之一。簡單來說,“納戈瑞”只相當于“毫希沃特”的百萬分之一。
網上還有人拿著手持式儀器到海邊測輻射的視頻。他表示,這種檢測不能測量水中放射性的含量。用專業一點的術語講,這些手持儀器測量的是周圍環境的輻射吸收劑量率,測到的輻射主要來自宇宙射線和周圍的巖石土壤。要測量水中的放射性,需要專業技術人員,在專業實驗室,進行一系列富集、分離、純化等處理,再利用精密、專業的分析儀器進行測量分析,往往需要幾天甚至更長的時間。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張彥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