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25年福建省文旅經濟發展大會期間拍攝的建甌市朱文公祠。 新華網 蔣巧玲 攝
新華網福州4月23日電(蔣巧玲)尋北苑貢茶的千年茗香,品朱子理學的文脈綿長,瞰古今交融的城市肌理……在剛剛結束不久的2025年福建省文旅經濟發展大會上,建甌市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千年古建州治所地的歷史風貌和人文氣韻。
古城的新生,得益于近年來建甌市開展的古城保護活化工程。依托動態保護和活態傳承的“雙翼”,“千年建州·理學名城”的畫卷正逐幀顯現、徐徐鋪展。“我們堅持整體性保護、傳統性修復、功能性提升、活態性利用和開放性共享,最終目的是要把一個有體有形、有聲有韻的千年古城還給人民。”建甌市委書記周靖說。
建甌市至今仍保留著古建州治所地的歷史風貌和人文氣韻。 新華網發(建甌市文化體育和旅游局供圖)
有體有形
修復“八閩首府”的古城肌理
建甌,是古建州治所地,“福建”之“建”即取自建州首字。它擁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1800多年的建縣史,福建歷史上第一郡、第一州、第一府皆在建甌,因此有著“八閩首府”的美譽。
鐵井欄——紫芝街歷史文化街區,便是千年建州古城風貌的核心載體。走進青石板串起的“T”字形街巷,名家官邸、祠堂會館薈萃,一眼便可觸及千年;樹木掩映之下,有“過龍墻”“馬頭墻”、傳統木雕磚刻的風華重現,也有鄉音談笑、爐火飄香的市井煙火。
充滿煙火氣息的鐵井欄——紫芝街歷史文化街區。 新華網 蔣巧玲 攝
然而,三年前,它還是另一番模樣。
“古建筑的木構件腐朽、墻體脫落,違建的雜院穿插其中,古街破損侵蝕,看起來很沒有活力。”作為土生土長的建甌人,雀替咖啡館的主理人鄒霞,對街區的舊貌感受深切。
原來,在漫長的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建甌古城的原始風貌、建筑肌理不斷被蠶食擠占,群眾改善住房條件的迫切需求與古城道路不便維修、管線難以下地等方面的矛盾日益凸出,古城的修復和保護迫在眉睫。
2022年,建甌市開始全面實施建州古城保護活化工程,并舉全市之力,整體推進古城保護修復工作。通過高標準謀劃實施鐵井欄——紫芝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活化項目、理學歷史文化片區保護與活化項目等12個項目,一場“古城保衛戰”拉開序幕。
“在項目改造過程中,我們秉承尊重歷史、尊重風貌、尊重建筑的原則,開展全面性保護和修繕。”建甌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林奕軒說,以鐵井欄——紫芝街歷史文化街區為例,傳統街巷的尺度和空間形態全部保留,拆除少部分不協調建筑后,街區進行了管線下地、路面鋪貼、建筑木質結構修復等。其中,木構、雕花、墻帽彩繪等均遵守建州特色歷史原貌進行修復。同時,建甌市還向周邊群眾發出征集,整理歸集了大小舊磚、舊瓦、舊石板近5萬片(條)。
目前,12個項目中,一期6個項目已全部建成,鐵井欄——紫芝街、東岳廟、通仙門等修繕開街,“三朱”建筑群、黃勉齋祠、楊榮紀念館、李侗故居、劉氏五宗祠等理學遺存開館開戶;二期多個項目也在有序建設中。
如今再入建州,千年古城的風韻已可觀可感。建安書院、朱文公祠、五經博士府蔚然而立,透過飛檐翹角,人們可以在宋代建筑風格的藍本里,走進朱子的世界;修舊如舊的鐵井欄——紫芝街歷史文化街區則留住了古城居民和建州記憶,并依托名人官邸、公祠會館等,打開了一個個古今交融的文化旅游新空間。
圖為“三朱”建筑群一角。 新華網 蔣巧玲 攝
有聲有韻
“建”文化逐步展新姿出重彩
和古城一起復興的,還有“建”文化。
鐵井欄——紫芝街歷史文化街區修復后,街區內殷閩文化館的負責人鄧寶生變得忙碌起來。殷閩文化館內展陳了五代至宋代的建州錢、建州鏡、青銅茶酒器等文物,這些多數來自鄧寶生的私人收藏。
“有了這個公共空間后,這些歷史文物有機會以更好的方式和大家見面,我樂見其成。”鄧寶生說,殷閩文化館面向公眾開放后,他除了做好日常的重要講解接待之外,還奔走全市各地,通過開講座、辦培訓、網上直播等方式宣傳建州的歷史文化,“我比以前更忙了,但是忙得很開心,忙得有價值。”
2018年返鄉的鄒霞,生活也發生了變化。她主理的雀替咖啡館,依托街區保護修復的一處古建筑對外經營。“在這個空間里,大家不僅能享受咖啡帶來的慢時光,還能在雀替、梁枋等構建展示中,感受建甌的古建筑之美。”鄒霞說,鐵井欄——紫芝街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化利用,讓許多像她這樣的年輕人,升騰起了不同以往的文化自豪感。
現如今,漫步街區,游客們可以找到宋式點茶、建州拓印、建盞藝術、建州步搖等文化展示體驗空間;尋跡古城,還能探訪高規格的理學文化街區、北苑御焙遺址、復刻還原的環溪書院等。作為朱子理學正統發祥地、北苑文化的發源地和全國文化先進縣,建甌所具有的鮮明“建”文化,正以修復后的古城為“底布”,在千年建州復興圖景上“繡”出朵朵“繁花”。
圖為“三朱”建筑群內一角。 新華網 蔣巧玲 攝
“以前建甌的景區缺乏系統化運營,來的游客多為自然流量,現在我們通過名人祠堂展覽展示活動、開辦非遺傳習所、舉辦日常演藝活動等來營造文旅氛圍,為游客提供沉浸式、多樣化的文化旅游體驗。”建甌市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局長魏志廣說,建甌的歷史文化街區,要打造成“本地人必來,外地人想來”的文旅新IP。
點上開花,離不開全局謀劃。為了在古城修復的基礎上實現文旅融合發展,建甌市制定出臺了《建甌市全面推進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2024—2026年)》等一系列政策,并通過實施“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連續三年舉辦紀念朱子,弘揚北苑、美食、非遺等“建”文化活動,逐步打響了“千年建州·理學名城”的城市名片。
2024年,建甌市共吸引接待游客超300萬人次,帶動旅游收入近20億元,成為大武夷文化旅游圈崛起的新板塊,2024年也因此被稱為建甌市的“旅游元年”。
2025年春節,建甌市鐵井欄——紫芝街歷史文化街區的新春活動人氣滿滿。 新華網發(建甌市文化體育和旅游局供圖)
全民共享
找到建州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開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提升工作,我們凝聚起了全市的‘最大公約數’。”周靖在采訪中的一句話,道出了建州古城“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初心和落腳點。
原來,為了打造理學名家朝圣地,讓歷史文化遺產成為建甌的特色標識和公眾的時代記憶,建甌全市上下擰成“一股繩”,齊心協力開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提升工作。
在工作機制上,建甌市組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提升工作專班,協助保障改造提升項目高效率推進。實施過程中,建甌市既尊重歷史風貌也尊重居民主體,不僅為群眾解決了人居環境“臟亂差”的問題,還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街區保護。在已經開展的保護修復工作中,共采納居民意見40余條,收到群眾提供的建筑舊物料5萬片(條),3000多戶街區原住居民與歷史街區和諧共生。
在人心這個“最大公約數”下,建甌市創造了古城保護的“建甌速度”:一年沖破項目策劃、資金籌措、房屋征遷三大難關,兩年首個樣板項目鐵井欄——紫芝街歷史文化街區開街,三年千年建州格局全面彰顯。林奕軒參與其中,感受頗為深刻:“一期的征遷工作,3個月就完成了。這是我在建甌這么多年的工作中,從來沒有體驗過的。”
如果說,全民共建賦予了古城新的生命力,那么,全民共享則給這座城市帶來了更強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這幾年家鄉的變化很大,大家住著舒服、看著也高興!”休假回家探親的市民范曉娟說,這幾天每每看到賞心悅目的古城夜景,就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
南平市首批建州宋式點茶非遺傳習所負責人、北苑御茶制作技藝(建甌)代表性傳承人方建旭也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受益者。今年2月,他作為弘揚傳承“建”文化的代表,赴日本交流。“這兩年,越來越多的人來到建甌,體驗我們的宋氏點茶文化,這讓北苑御茶制作技藝得以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一程風雨煉筋骨,再踏云程礪精神。眼下,建甌市已經吹響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沖鋒號”。面對這場“國考”“大考”,建甌市各級各部門正以標準為綱,量化目標、精準發力,力爭2026年接受國家評估。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含金量最高的‘城市榮譽’,也是54萬建甌人民的共同夙愿。”周靖說,建甌市會繼續秉持全市一盤棋、上下一條心的原則,通過群策群力、共建共享,讓千年建州在創城工作中靚起來、“活起來”。
隨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提升工作的開展,建甌古城實現了全民共建共享。圖為古城內開展的挑幡技藝展示。 新華網發(建甌市文化體育和旅游局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