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中秋詠月詞作,以通篇對月舒懷,抒發(fā)了蘇軾對世間悲歡離合的豁達(dá)體悟。“明月幾時有”的發(fā)問,既是對天宇奧秘的探詢,更是對人生短暫的喟嘆。下闋以月之陰晴圓缺比喻人間的悲歡離合,將蘇軾那顆超脫物外的心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祈愿,跨越時空,給人以溫暖慰藉,如同一道照亮心靈的月光,在千百年來無數(shù)游子的心中泛起漣漪。
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此詞借古抒懷,蘇軾將自身坎坷的遭際升華為對歷史的沉思。“大江東去”起筆雄渾,將歷史長河的奔騰不息與個體生命的渺小形成鮮明對照。下闋對周瑜的描繪,既是對英雄的緬懷,更是對自身壯志難酬的隱喻。末句“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在對歷史的沉醉中,蘇軾悟出了人生的虛幻與超脫,將個人的悲歡融入歷史的蒼茫之中,盡顯豪邁與豁達(dá)。
定風(fēng)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
這首詞作于蘇軾被貶途中,卻展現(xiàn)出其超凡脫俗的心境。“莫聽穿林打葉聲”,風(fēng)雨中的蘇軾不為外界的苦難所動,以吟嘯行走的姿態(tài),傳遞出一種對困境的蔑視。“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dá),將人生風(fēng)雨視若等閑,體現(xiàn)了蘇軾不為命運所屈的豪情。下闋中,斜照相迎的意象,隱喻著困境之后總有轉(zhuǎn)機,回首來路,風(fēng)雨晴空皆是人生體驗,蘇軾以豁達(dá)之心將一切化為過眼云煙。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宋?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詞。開篇“十年生死兩茫茫”,將生死永隔的無盡思念,以平實之語道出,卻有著撕心裂肺的悲痛。“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想象亡妻在荒遠(yuǎn)墳塋的孤寂,更添自身的哀傷。下闋夢境中,亡妻梳妝的情景與現(xiàn)實的滄桑相對照,無言的淚水勝過千言萬語。結(jié)尾“明月夜,短松岡”的畫面,成為永恒的思念定格,蘇軾將對亡妻的深情與人生的無常融為一體,讀來令人心碎。
水調(diào)歌頭?落日繡簾卷
宋?蘇軾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
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
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
認(rèn)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
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fēng)。
此詞描繪快哉亭之景,蘊含著蘇軾對自然與人生的深刻感悟。“落日繡簾卷”起筆,以壯闊之景引出新筑亭臺的秀美。下闋“一千頃,都鏡凈”,將湖水的澄澈與碧峰的倒影描繪得如夢如幻。“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fēng)”收束全篇,蘇軾以莊子的逍遙思想為基,將個人的浩然正氣融入天地間,展現(xiàn)出一種超脫物外、與自然同呼吸的豁達(dá)境界,讓人感受到生命的灑脫與自由。
臨江仙?送錢穆父
宋?蘇軾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
依然一笑作春溫。
無波真古井,有節(jié)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fā),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顰。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此詞為送別友人而作,卻有著對人生旅途的深邃思考。“一別都門三改火”,道盡別后的漂泊與歲月的變遷。“無波真古井,有節(jié)是秋筠”,以古井與秋筠喻人,贊友人超然的品格。下闋中,孤帆、淡月、微云構(gòu)成清冷的送別圖景,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曠達(dá)之語,將離別之情升華為對人生本真的洞察,蘇軾以豁達(dá)之態(tài)笑對人生的聚散無常,給人以心靈的慰藉。
蝶戀花?春景
宋?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
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詞中描繪春日之景,蘊含著蘇軾對愛情與人生的細(xì)膩體悟。“花褪殘紅青杏小”,以季節(jié)的更替隱喻時光的流轉(zhuǎn)與生命的成長。“天涯何處無芳草”,既是對自然的描寫,也是對人生選擇的一種豁達(dá)態(tài)度。下闋中,行人與佳人的短暫邂逅,將單向的情感投射與無果的愛慕描繪得婉轉(zhuǎn)動人,“多情卻被無情惱”的悵惘,如同春日里的微風(fēng),輕拂心田,引發(fā)無盡遐思。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以廬山為喻,道出了認(rèn)知的相對性與局限性。廬山的形態(tài)因觀察角度而異,蘇軾借此揭示了人們常因置身局中而無法看清事物全貌的哲理。詩句簡潔卻蘊含深意,既是山水游記的寫照,更是對人生智慧的深刻隱喻,提醒人們在紛繁復(fù)雜的世間,要突破自我局限,以更廣闊的視野去洞察事物的本質(zhì)。
定風(fēng)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宋?蘇軾
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yīng)對,家世住京師。
定國南遷歸,余問柔:“廣南風(fēng)土,應(yīng)是不好?”
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xiāng)。”
為此作詞。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yīng)乞與點酥娘。
盡道清歌傳皓齒,風(fēng)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yīng)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詞中以柔奴的口吻,道出了人生的至高境界。“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短短數(shù)語,卻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蘇軾借柔奴之口,傳達(dá)了一種對生活的從容與超脫,無論身處何方,只要內(nèi)心安寧,便能隨遇而安。這種豁達(dá)的人生態(tài)度,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人生的坎坷之路,為后世提供了心靈的慰藉與精神的指引。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營造出清幽孤寂的意境,反映了蘇軾謫居黃州時的心境。“缺月掛疏桐”起筆,描繪出一幅凄清的夜景圖。“縹緲孤鴻影”以孤鴻自喻,傳遞出詞人孤獨的心境。下闋中,孤鴻揀盡寒枝不肯棲息,隱喻著蘇軾高潔的品格與不隨波逐流的志向。全詞以冷色調(diào)為主,將蘇軾內(nèi)心的孤獨與不屈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寂寞中透出一種凜然的風(fēng)骨,成為其詞作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