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離不開村民綜合素養的提升。近年來,崇明依托覆蓋全區的社區學校和鄉村書屋,探索學習型鄉村建設之路。通過搭建平臺、開發資源、培育品牌,打造區域示范性學習型鄉村,培養新型農民,助力實現鄉村振興。
豎新鎮油橋村78歲村民宋海珊從小是個科學迷,幾乎每天都要去近在咫尺的農家書屋看書讀報,將有關科技新聞報道剪報成冊。老宋愛好廣泛,持之以恒的學習習慣讓他見多識廣,他在家里建了小型“民俗文化收藏館”,打造最美庭院。造型優美的黃楊樹、刻有名人佳句的石碑、見證歷史的老物件,都散發著濃郁的文化藝術氣息。“學習讓我開闊了知識面,了解了世界科技發展趨勢。科技發展得好,社會才有前景、有動力。”宋海珊感慨地說。
油橋村農家書屋深藏在一座有著130余年歷史的老宅里,依托當地清朝沈探花的名人效應,建成了文化展館“沈探花館”。這里閱讀環境優雅,書香氣息濃郁,圖書內容老少兼宜,成為村民們享受文化休閑的好去處。村委會還不定期組織閱覽、書畫展和讀書活動,吸引了眾多像宋海珊這樣愛讀書看報的村民。“我們經常過來看書,看書不僅能增長個人知識,也能使我們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村民葛美菊說。
農家書屋成為村民汲取精神養料的陣地,潛移默化地提升了他們的綜合素養,讓農民嘗到了科學種田的甜頭。村民施永培建了合作社,承包了500多畝地,種植富硒水稻,飼養扣蟹,去年獲得豐收。眼下正是富硒稻播種的季節,他和村干部一起察看稻田,準備翻耕播種。“學習了先進的種植知識后,水稻的產量上去了,價格也賣得高了。”施永培笑呵呵地告訴記者。
今天(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也正值春耕時節,油橋村村干部和村民都沒有閑著,農家書屋、田間地頭和黨群活動室都活躍著他們的身影。村黨支部書記施紅柳告訴記者,村委會在挖掘傳承傳統農耕文化精髓的同時,融入現代科技元素,使學習內容更加貼近村民生產生活。村民們通過學習,手工技能、種植養殖技術、旅游服務技能等都得到了顯著提升。
在4月22日舉行的區學習型鄉村建設推進會上,建設鎮虹橋村等示范村分享了寶貴經驗,來自郊區的有關專家應邀做了專題輔導。近年來,崇明區將學習型鄉村建設作為破解鄉村振興難題的重要抓手,區、鎮兩級社區學校圍繞村民學習需求,創新服務模式,推動教育資源向農村下沉、學習成果在田間轉化。全區257家農家書屋成為新的鄉村閱讀公共空間,8個村成功創建為“上海市學習型鄉村”,11個村入選“上海市學習型鄉村”試點村。
崇明區社區學院副院長顧紅梅表示,后續會進一步為學習型鄉村建設搭建更多的平臺,整合各方面的資源,開發更多的課程,為整個學習型社會和鄉村振興助力。
記者:張永昌
編輯:焦倩倩
責編:李琳、焦倩倩
給我點贊和推薦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