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話擱在安徽女子曬出的老家視頻里,活生生給每個游子心上扎了根刺。
四年前還熱鬧得冒熱氣的院子,如今成了野草撒歡的荒地,瓦片碎得比老人家的牙還零散。
這事看著像部快進的紀錄片——活蹦亂跳的爺爺奶奶,轉眼就成了墻上褪色的照片。
安徽有個女子,抽空回了趟老家。那老家的院子,看著挺大,可冷冷清清,一個人都沒有,荒廢得不成樣子,看著就讓人心酸。
這院子,和四年前比起來,那真是大變樣,物是人非啊。
四年前,女子的爺爺還在,和奶奶一塊兒住在這院子里。那時候,女子只要一回老家,老遠就能瞧見爺爺奶奶笑著迎出來。
老兩口還常常在院子里曬太陽,別提多溫馨了。
可如今呢,爺爺走了,奶奶也搬到別處,讓兒子照顧去了。
打從爺爺過世,這院子就沒人打理。院子里全是干枯的樹葉,就連瓦房都有些疏松,瓦片散落在地上。這哪還像個家呀,看著就像一座荒廢的老屋。
女子這一趟回來,心里別提多難受了。
這短短四年,變化也太大了。曾經那些溫馨的畫面,只能留在記憶里了。院子里的東西還在,可主人卻沒了一個。
好多網友看了女子拍的視頻,都感同身受,紛紛想起自己去世的親人。雖說生老病死是常事,可真面對親人離去,誰能不傷心呢?
為了生活,好多年輕人都背井離鄉,去陌生的城市打拼,就盼著能讓家里老人過得好點。可有時候,老人還沒等到享福那天,就走了,留下的只有滿心愧疚。
所以啊,大家就算再忙再累,也得抽空回老家陪陪老人,珍惜眼前時光。
人活一輩子,不就這么回事嘛,送走生我們的,養大我們生的,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吧。
去年清明給爺爺掃墓,發現他生前種的李子樹被野狗刨了根,當時蹲在墳頭哭得比上墳還慘。
我們給老家裝WiFi、買按摩椅,結果老房子最需要的,不過是煙囪冒點炊煙。
給奶奶買了智能手機,最后通話記錄里全是我的未接來電。
在城里買了大平層,可老家的土炕再也暖不熱了。
爺爺的藤椅還在院里,可上面落滿了比我年紀還大的灰。
要我說啊,現在年輕人活得就像風箏。線軸在老家,身子在城里飄著。
等哪天想收線回去,發現握著線軸的人早不在了。有網友算過筆賬:假設父母還能活20年,每年見5次,總共也就100面,這數比信用卡賬單還嚇人。
你會農村生活嗎?
這話問得,跟問魚兒要不要上岸差不多。現在年輕人嘴上說著"采菊東籬下",真讓回村種地,怕是連韭菜和麥苗都分不清。
就像視頻里的荒院子,它擺在那兒就是個哲學命題——你要城市便利,就得賠上老家溫情;貪圖田園詩意,就得忍著旱廁蚊蠅。
前陣子不是流行"數字游民"嗎?我看最適合農村的得是"陰陽游民"——白天在咖啡館敲鍵盤,晚上回老宅數星星。
可現實是5G信號比螢火蟲還難找,快遞小哥看見村口黃狗就調頭。
要說真有人能扎根農村,要么是家里有礦的網紅,要么是退休的干部。
普通年輕人回去,種地不如老爹,養豬怕得豬瘟,開民宿還要防著隔壁二嬸眼紅。就像網友說的:"我在網上種虛擬菜地都比回村實在"。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古人哪想得到,現在人回鄉連個問路的鄉親都找不著。
要我說啊,老家就像個舊手機——平時嫌它卡頓,真丟了才慌神。
給各位支個損招:每月定個"詐尸日",哪怕開視頻陪老人看會兒《鄉村愛情》也行。
再不然,往老家寄點網紅零食,就當是給空院子添點人氣。總好過將來對著荒草堆,悔得腸子青。
最后嘮叨句大實話:老人要的真不多,可能就是你教他用美顏相機時多點兒耐心。
別等老房子塌了才想起,當年爺爺給你扎的秋千架上,還纏著沒講完的鬼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