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課本上的兵馬俑跳起舞、廬山瀑布傾瀉在眼前、畫紙上的小臺燈被點亮……當“自然、自主、自信”的教學理念遇見人工智能,浩浩蕩蕩、不動聲色的AI技術,正以多樣化的形態融入小學生的課堂,讓每一位教師在探索中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昌平區回龍觀第二小學(以下簡稱回龍觀二小)一直秉承“自然、自主、自信”的“三自”課堂教學理念,把人工智能融入日常教學,通過人工智能的賦能,減輕教師負擔、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實現個性化學習。學校在“以智助研、以智助備、以智助教、以智助學、以智助評、以智助煉”上積極實踐,在深耕一個或多個學科基礎上,探索學科全覆蓋的實施路徑。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一看,回龍觀二小的老師們是如何使用人工智能為課堂賦能提質增效的吧~
以智助研——AI賦能學情、個性化習題生成
從“知識傳遞者”到“學習設計師”,AI的普及并未削弱教師的作用,反而推動其角色向更高層次演進。正如五年級的胡可心說,“在數學課上我們學立體圖形小正方形排列的時候,老師可以用AI軟件,生成的小視頻都可以給它切分,或者排成一列,我覺得更有趣,而且還更簡單易懂了。”
回龍觀二小教學主管袁靖宇也介紹道,數學學科AI賦能學情分析和個性化習題形成,當時讓大家眼前一亮的點,就是試卷分析更加具體,也更加全面。現在利用AI,不只是簡簡單單地利用到試卷分析當中,還包括平時的錯題、重難點的選擇,都有利用AI軟件去完成。
以智助備——AI賦能教師備課
在學校課程體系中,科學、道法、信息科技、勞動、心理等綜合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使命。然而,這類學科普遍面臨教師數量不足的困境——一位教師往往需要承擔跨年級、跨學科的繁重教學任務。回龍觀二小的科學教師人均授課覆蓋8個教學班,勞動教師需統籌3-4個年級的課程實施,信息科技教師更是要兼顧機房運維與跨年級教學設計。“備課時間被切割成碎片,不同年級的學情差異又大,傳統備課模式根本難以應對。”該校科研主管于慧坦言。
以智助教——AI賦能學生表達
英語學科是用AI賦能口語交際,在英語課堂上利用一些軟件能夠實現人機互動,并對學生口語進行實時的反饋和評比評價,提升學生口語表達力。而音樂學科就是AI賦能歌曲的情感表達。教學主管袁靖宇表示,音樂教學中,孩子表達歌曲情感是難點。教《春天舉行音樂會》,就算孩子懂歌詞,也難唱出歡快勁,傳統引導效果不佳。AI助力則不同,它生成春天音樂會的精美畫面,枝芽嫩綠、花朵繽紛、鳥兒歡唱。孩子們看著畫,如臨春日盛會,情緒高漲。再演唱時,歌聲充滿愉悅。AI賦能課堂,融合審美與演唱,幫孩子突破情感表達瓶頸,讓音樂課更有活力。
以智助學——AI賦能習作教學研究
在語文學科深耕以智助學,回龍觀二小教學主管袁靖宇介紹道,通過引進新設備智能筆,學生在寫作時,老師在平臺上能實時看到學生作品,人工智能平臺可以對整個班級的寫作成果進行數據分析,根據語文課標和本單元的習作要素給出針對性建議。利用智能平臺,老師能更好掌握學情,實現個性化指導,提高教學時效性。五年級二班于秉睿說:“剛開始用智能筆進行寫作時覺得特別新奇,后來發現老師利用人工智能平臺反饋作文更及時,當天就能收到批改完的作文,而且通過詳細的批改可以知道自己在寫作時,應該從哪些方面加強,提升了我的習作能力,還能生成我自己的作文集,特別有成就感。”
以智助評——AI賦能教學評一致性的體現
AI遇見藝術學科后,孩子的藝術作品有了溫度,也點燃了孩子對自己在藝術表現上的期待。“在之前的美術課上,我們只能面對靜止的畫面進行評價,也難有成就感,畫中的小鳥、魚等安靜地躺在紙上,魅力難展。現在老師利用AI軟件在課上就直接讓我們的畫動起來了,我們也覺得自己的畫更有意思、更有價值,我們非常有成就感,更期待上美術課了。”五年級三班李承珊說道。
科研主管于慧介紹說,有了AI的加入之后,情況大為改觀。繪制的小鳥振翅而飛,設計的臺燈光彩閃耀,作品變得鮮活。動態呈現讓學生切實體會到作品價值,學生的成就感隨之而來,課堂也在教學與評價的和諧統一中煥發出新活力,使學生更加自信。
以智助練——AI賦能學生體質健康體質提升
在體育課上,AI如何賦能學生體質提升呢?據了解,在回龍觀二小體育課堂中,通過天天跳繩app,記錄鍛煉過程中學生的心率、消耗的卡路里以及自己身體當中各部分肌肉占的百分比,進行數據分析,讓孩子們更好地進行科學的鍛煉。
AI進校園對學生的影響是全面而深遠的,它不僅是學習工具的創新,更重塑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問題解決能力和未來競爭力。首先,AI進入校園讓原本抽象知識“活”了起來,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索的積極性。其次,過去學生認為AI是“魔法”,現在他們理解到這是“數學+數據+算法”的科學,使學生認知升級。最后AI入校園培養了學生未來核心素養,讓學生發展計算思維、創新思維以及科技倫理的意識,突破傳統能力邊界。
當代碼與粉筆共鳴,當算法與求知共生。回龍觀第二小學的課堂是傳統與未來的焦點,人工智能不再只是工具,而是重構教育生態的基因,他聆聽每個獨特的心跳,點亮每段差異化的成長路徑,讓知識的邊界消融于無垠創新的心海,讓我們一起期待AI在課堂教學中更具生命力、創造力的新圖景。
編輯|李梓萌
校對|劉佩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