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對于群眾反映的民生問題,如何為民解憂、馬上就辦?如何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
由上海大調研·澎湃新聞攜手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等推出的《2025上海民生訪談》正在火熱進行,今年的訪談將以“投資于人,打開民生新空間”為主題,為政府部門和市民群眾架設溝通橋梁。
4月23日,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晏波走進直播間,就城市煙火氣、美麗上海建設、碳普惠賬戶等熱點話題予以回應。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晏波。 主辦方供圖
在網上即可查詢餐飲店選址合規性
遍布大街小巷的餐飲門店,是城市煙火氣的生動注腳,但由此產生的油煙污染,卻成了市民的煩心事。如何平衡好油煙味和煙火氣,相當考驗執法者的智慧。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介紹,為做好前置服務,上海已組織各區梳理禁設地址。目前全市共有餐飲禁設地址點位6萬多個,商家或者居民登入“一網通辦”網站,搜索“餐飲服務項目選址生態環境風險提示服務”,輸入相關地址,就能快速查詢到選址的合規性。今年以來,市場監管部門共審批了1.5萬家餐飲相關企業,其中只有9家餐飲選址有問題。
在確保增量的前提下,針對存量的情況,上海市生態環境局根據歷年的投訴和舉報進行梳理,明確了約50個重點區域和點位,具體分析問題,力求既讓市民既吃得到大餅油條,也管得好區域內油煙問題。
具體而來,有的商戶通過引導調整業態的方式,以蒸煮代替油煙。有的商戶則會通過組織共治的方式,比如浦東塘橋街道,相關街道組織業委會、居委會和一些餐飲戶一起商量怎么裝一個共用煙囪,群策群力,實現生態保護的多贏局面。
更新社區邊角地面,打造市民身邊的郊野公園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介紹,去年上海已轉入全面推進美麗上海建設的新階段,從傳統上解決市民身邊的環境問題,轉向更多考慮滿足市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新需要和新期待。下一步,上海將著力推進這四類生態空間的建設。
第一類是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的“親綠”生態空間,主要指公園、綠地和森林,截至去年底上海已經有各類型共973座公園,距離“千園之城”的目標更近一步。
第二類是水親岸綠、人水相親的濱水空間。除了“一江一河”已累計貫通100多公里外,上海還發布了美麗幸福河湖建設的意見,預計今年會發布105個幸福河湖。
第三類是滬派江南、移步見景的田園空間。現在上海95%的行政村都已經實現了農村環境整治的一輪整治,未來將進一步打造一批美麗鄉村。
第四類是妙趣橫生、和諧共生的社區生境空間。今年將大力拓展打造市民身邊的郊野公園,基于社區的邊角地面進行城市更新,做一些能夠給鳥類、昆蟲和蝴蝶提供食園、果園和庇護場所的棲息地,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大自然的樂趣。目前這一做法已有相關標準,全市各個區都在探索。
將開發推廣更多碳普惠應用場景
碳普惠作為一種創新的自愿減排機制,旨在通過量化、記錄和激勵個人、社區、中小微企業的節能減碳行為,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為激勵市民減少不必要的碳排放,上海推出了碳普惠機制,目前進展如何?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表示,目前碳普惠已有公共出行的場景,主要涵蓋地面公交、軌道交通、互聯網租賃的單車及乘用電動車。未來將加快步伐開發推廣居民節電、舊物回收等應用場景。在保護個人隱私的前提下,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將依托區塊鏈的技術,把市民的后臺信息整合在一起,把場景打通并做好關聯,把積分標準算好。
除了應用場景外,權益消納和兌換通道也將進一步豐富。上海市生態環境局介紹,目前已有實物的、非實物的各種權益兌換的類型。考慮到廣大市民需求不一樣,有的喜歡兌換商品,有的側重公共服務,未來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將通過各個場景權益提供方不斷完善場景,爭取更豐富、更多元。
目前,“隨申辦”App已經上線碳普惠專區,市民開通“碳普惠”賬戶,記錄生活中的減碳行為,就能用積分兌換各種權益商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