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4月23日電(記者李云平)作為全國三個特大型灌區之一的內蒙古河套灌區加快發展現代高效節水農業,通過建設節水工程、嚴控用水總量等舉措解決大水漫灌問題,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方面做出新貢獻。
位于巴彥淖爾市境內的河套灌區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引黃河水灌溉面積達1100多萬畝,是我國重要的糧油生產基地。
4月7日上午10時,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北總干渠開閘放水,標志著河套灌區2025年春夏灌溉工作全面展開。與此同時,在內蒙古河套灌區水量信息化監測中心,超大電子屏幕墻實時監測水利工程運行情況以及灌溉渠道水位流量等數據,實現水利監管數字化。
河套灌區2025年春夏灌溉工作全面展開。新華社記者 李云平 攝
近年來,河套灌區不斷推進信息化建設,已建成2141處水位、閘位、視頻監控、渠道流量在線采集系統,為灌區引水、供水、排水等用水一體化調度插上“智慧化”翅膀。
隨著農業深度節水控水工作的開展,巴彥淖爾市逐步實現從過去的大水漫灌轉變到現在的節水灌溉。“2024年,我們對河套灌區326公里骨干渠道進行襯砌,骨干渠道襯砌率提高到55%以上,累計改善灌溉面積超400萬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2022年的0.478提高到目前的0.530,實現連續兩年節水1億立方米以上?!卑蛷┠谞柺兴志珠L王瑞強說。
隨著現代化灌區建設的推進,巴彥淖爾市深入開展農業節水增效行動,錨定總量控制、定額管理、精準計量等核心目標展開攻堅,綜合實施工程節水、農藝節水、管理節水措施,擰緊節水“水龍頭”,做活“水文章”。記者在杭錦后旗陜壩鎮帳房村采訪時發現,5000畝小麥種植示范園區統一采用滴灌種植模式,分層施肥、精量播種、滴灌毛管鋪設等工序一次性完成。園區負責人劉偉說:“滴灌可將水肥一體精準灌溉到小麥根部,達到節水、水肥高效利用的目的。滴灌小麥在生長期內畝均用水320立方米,較傳統漫灌畝均節水約300立方米?!?/p>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小麥套種玉米示范區。新華社記者李云平 攝
據巴彥淖爾市農牧局局長孫立新介紹,河套灌區正從“大水漫灌”向“量水而行”轉變,高效節水農業促進糧食豐產豐收。2024年,巴彥淖爾市糧食總產量達58.7億斤,其中玉米、小麥、向日葵、馬鈴薯均創自治區最高單產紀錄。
河套灌區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鹽堿地綜合利用、高效節水、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相結合,同步設計、同步實施、同步見效,形成“高標準農田+N”整合模式,實現農業生產方式大變革。
記者在臨河區白腦包鎮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看到,主干道兩側分布著集中連片的耕地,灌渠、排水溝、防護林配套齊全。白腦包鎮黨委書記李強說:“我們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將分散種植的碎片化耕地改造成為‘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堿能降’的高標準農田,畝均增產糧食10%以上。”
據了解,2019年至2024年,巴彥淖爾市累計建設395.22萬畝高標準農田,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水平顯著提升。今年,巴彥淖爾市計劃新增水肥一體化面積60萬畝,實現農業新增節水能力0.8億立方米以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