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尉出品、必屬精品!
本號為公眾號《校尉講武堂》在頭條的主賬號,此外別無分號。
周六晚繼續在視頻號與西瓜視頻同步直播,感興趣的朋友不妨過去看看。
關于中美博弈的趨勢變化,在《校尉講武堂》的歷史發文中,既是第一話題,因而也是說老了的話題。
不過過去的觀點分布在針對不同事件、從不同角度寫的文章中,借著今天的話題,校尉系統梳理了一下。
歸納起來講,關于中美博弈的歷史觀點中,最重要的是如下幾條。
一是性質研判
中美博弈并非人類歷史上任何一次大國博弈的簡單重復,而是人類社會的發展道路、發展理念、發展方向之爭。
是繼續維持美國的霸權體系,還是與中國一起構建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繼續在美國主導建立的國際叢林社會中搞零和博弈,還是與中國一起打開人類社會新的發展空間,才是中美之間最根本的分歧,也是中美博弈最大的內在推動力。
簡而言之,就是美國要霸權、要霸權紅利,中國要發展、要全人類一起發展。
二是地位研判
隨著俄烏沖突正式拉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帷幕,中美博弈,已經取代了冷戰時期的美蘇爭霸、后冷戰時期的美俄博弈,變成全球地緣政治博弈唯一的主線。
不是中國非要跟美國對立,而是不管哪個國家,只要綜合國力發展到全球第二并接近美國,就會迎來美國人不顧一切的打壓、遏制。
俄烏沖突的爆發,不僅戳破了俄羅斯源自蘇聯的強大幻象,也確認了俄羅斯的衰落趨勢,更把中國凸顯了出來。
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必將把中國視為最主要的敵人。
這種戰略格局的調整,不會因為某些人的美好愿望或是圣母婊而改變。
而這種博弈主體與主線的變化,才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最大的變局,也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全球主要矛盾、根本矛盾。
三是趨勢研判
趨勢研判又分兩個方面。
首先是結果研判。
正因中美博弈代表著人類發展道路之爭,又是全球地緣政治新的主線,因此,中美博弈,屬于雙重強化的結構性矛盾,雙方都沒有妥協的余地。
再次強調,要不中國放棄發展,要不美國放棄霸權,否則中美關系不可能緩和。
其次是過程研判。
正因中國代表著人類文明新的發展方向、而美國卻站到了歷史潮流的對立面,因而中美博弈趨勢在我、時間在我。
關于這點,我們一定要有足夠的信心。
四是陣營研判
美國陣營,乃是美國利用霸權優勢建立起來的美盟集團。其中最核心的是北約、五眼聯盟、奧庫斯、美日、美韓等軍事、情報集團,其次則是G7等被美國控制的國際組織。
除了各種國際組織,就國家而言,西方發達國家又是美國最天然的盟友,因為他們也是美國霸權體系的食利者。
因此,在中美博弈的過程中,對于西方發達國家,以及在政治體制、意識形態、文化理念上徹底雌伏于美國的附庸國家,我們既不能輕易放棄,也不能把寶押在他們身上。
中國陣營,則是以新興經濟體、發展中國家為主構建的反美反霸反猶撒統一戰線。其中既包括上合組織、金磚國家組織等國際組織,也包括中阿論壇、中非論壇、CAFTA(中國-東盟自貿區)等單對多的雙邊組織。
這兩個陣營,原本美國陣營的結構更加緊密,統一戰線則相對松散。但隨著時間變化,兩大陣營開始出現反方向的變化。
由于美國難以拿出足夠的利益拉攏盟友,尤其是特朗普上臺后,頻頻向盟友揮舞鐮刀,甚至提出赤裸裸的領土要求,因此,美國陣營越來越像曾經的蘇聯集團,越來越依賴武力威懾、道德綁架、外交霸凌來維持表面團結,看似鐵板一塊,實則裂痕已深。
相反,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對新興經濟體、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輻射、帶動作用越來越大,共同利益也越來越多,因此,我們組建的統一戰線看似松散,內部凝聚力卻越來越強。
這也就是校尉最近經常說的,美國越來越蘇聯化,我們則正在取代美蘇爭霸期間美國的生態位,通過經濟帶動全球發展,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擁護。
五是階段研判
在《論持久戰》中,老人家提出了著名的抗日戰爭三階段,也即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這也是人類社會任何一場以弱勝強大型博弈的生命周期。
只有準確把握戰略趨勢的發展階段,才不會被一時的得失搞亂心態,才能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正確的方向,才能始終堅持正確的戰略、采用靈活的戰術。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理解,當中美博弈的焦點始終圍繞在中國周邊時,我們處于戰略防御階段;當中美博弈的焦點開始向中東、非洲等中間地帶轉移時,戰略相持階段逐步開啟;當中美博弈的焦點向南太、拉美、歐洲等美國傳統勢力范圍轉移時,我們就進入了戰略反攻階段。
因此,2023年3月沙伊北京復交之際,校尉就做出判斷,中美博弈,已經進入了最為復雜、最為膠著的戰略相持階段。參見《巴以沖突再起之際,回看沙伊北京復交,重新體悟大國博弈內在邏輯》
而戰略相持最大的特點,就是反復拉鋸。
理清這點,面對中美博弈在某個局部、某個領域的反復甚至是劇烈波動,我們才能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必勝的信心,而不會被某些居心叵測、一驚一乍的言論擾亂軍心。
比如2024年12月的敘利亞變局,確實是中東打以的重大挫折,但如果放到戰后中東矛盾發展的大局、中美博弈的全局去觀察,卻依然只是中美博弈戰略相持階段的局部拉鋸,趨勢并沒有改變,天也塌不下來。參見《老子偏要喪事喜辦: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再論敘利亞變局》《再論中東打以停不得與敘利亞變局的底層邏輯》
不過到現在,當懂王啟動萬國關稅戰之后,校尉認為,關于中美博弈所處的歷史階段,咱們可以得出下一條研判結論了,那就是:中美博弈,正在加速由戰略相持階段向戰略反攻階段轉變。
換言之,我們可以準備痛打落水狗了!
前面說了,戰略相持最大的特點,就是反復拉鋸。在正常情況下,這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比如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從1938年10月到1943年底,持續了5年。相比之下,戰略防御只有一年出頭,戰略反攻也只有一年半多點。
那么,如果以沙伊北京復交作為標志,中美博弈的戰略相持階段,會只有短短的兩年嗎?
校尉說過,歷史需要放遠了看,尤其是對于重大歷史轉折點的研判。
因為我們過于貼近今天的時事,人為放大了對近期時事的感受,對標志性事件的認識并非那么準確,往往需要拉長時間線進行修訂、調整。
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而對戰略分析來說,拉長時間線、放大空間尺度乃是最基本的操作。
此外,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大國博弈的深度與廣度,已經遠遠超出純粹的地緣政治層面。地緣政治是戰略趨勢研判的重要依據,但絕非唯一的依據。
比如在軍事層面,至今沒有得到官方背書的2016年南海對峙事件,也可以視為中美戰略相持階段的起點。
比如在金融層面,2008年中國出手挽救美國次貸危機、進而挽救了全球金融危機,表明中國才是全球經濟的定海神針,同樣可以視為戰略相持階段的起點。
比如在外交層面,在2021年3月的安克雷奇會談中,面對美方毫無道德底線、毫無外交禮儀的霸凌與刁難,當中方撂下那句“你們沒有資格說從實力地位出發與中國對話”之時,同樣標志著中美博弈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因為這句話標志著,今后的中美博弈,我們不會再以忍讓為主,而是會發起對等反擊。或者再說直白些,在我們的戰略決策層心目中,當時的中國,已經具備了與美國進行全面戰略相持的實力。因為按照中國的行為習慣,當我們決定這么做時,我們的實力早就提前達到了標準的120%以上。
比如在最為體現國家綜合實力的聯合國層面,俄烏沖突爆發后,中國不懼美國壓力,始終堅持勸和促談的中立態度,團結和帶領第三世界國家,頂住了美國的道德綁架,化解了美國的極限制裁,同樣可以視為戰略相持階段的起點。
正因大國博弈涉及的領域太多,因此,我們很難如抗日戰爭一樣,單純從軍事層面或是軍事實力直接決定的地緣政治層面,判斷中美博弈到底走到了哪個階段,而是必須綜合衡量。
如果我們將視野從單純的地緣政治層面拉開,放到更為廣闊的時空中,就會發現,進入二十一世紀后,更準確地說,大概在2010年前后,中美博弈,就已經悄悄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
只是我們被眼前不斷閃現的樹葉干擾,看不到這片郁郁蔥蔥的森林。
如果未來的歷史,能夠驗證上述結論,那么,中美戰略相持就已經持續了十幾二十年,絕對不能算短。
另外一個導致我們難以準確判斷中美博弈趨勢變化的重要原因,就是大國博弈遠比大型戰爭復雜、漫長。
二戰也不過打了6年,美國反超英國,卻花費了上百年時間,美蘇爭霸,也持續了小半個世紀。
在校尉看來,大國博弈就是馬拉松,而大國之間的決定性戰役、包括決定性博弈,其實只相當于關鍵時刻的沖刺。
這樣的沖刺,未必能夠決定大國博弈的最終結果。日本也曾有過甲午戰爭的志得意滿、全面侵華時期的囂張跋扈,但從中日兩國的文明馬拉松角度看,時至今日,誰還會相信日本能贏得最后的勝利?
從這個角度理解,現在的中美博弈,就是中美兩國文明競賽最關鍵的一次沖刺。
這次沖刺的起點,應該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因為從那個時候起,美國開始將中國視為同等量級的戰略競爭對手,加以全方位的遏制、打壓。
雖然這次沖刺,大概率不會決定中美兩國的生死存亡,但卻能決定中美兩國今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趨勢。
更重要的是,中美博弈最大的意義,不在于決定中美兩國的發展趨勢,而在于決定全人類的發展趨勢,也即前面提到的人類發展道路之爭、理念之爭、方向之爭。
正如我們一直強調的,中國從來沒有針對美國的意思,我們只想做最好的自己,構建最好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你美國為了維持自己的霸權統治,非要站到全人類的對立面,非要如同三體之中的智子一樣,封死中國乃至全人類的發展空間,又怎么能怪中國帶頭反抗你的霸權行徑?
最后,再說兩個推動中美博弈戰略相持階段快速向戰略反攻階段演化的重要原因。
一是美國的內部不夠團結。
之所以抗日戰爭的戰略相持階段很長,是因為日本雖然潛力有限,但國民思想高度一致,能夠將有限的戰爭潛力發揮到極限。
相反,抗日戰爭之初,中國內部各種必亡論、投降論層出不窮。抵擋住日軍的瘋狂進攻后,中國內部才逐漸趨向統一,才有全國抗日統一戰線。
現在的中美博弈,中國內部雖然也有各種雜音,但談不上社會性的思想分裂。
相反,美國社會矛盾日趨激化,既有代表階級屬性的白上、白下矛盾,也有政客為了轉移矛盾而人為制造的白左、白右矛盾。
注:關于白上、白下、白左、白右的概念,感興趣的朋友,參見今天的次條《盎撒白人的兩次分裂:懂王入刑的底層邏輯》。這里就不展開了,否則又是一篇文章。
一個高度團結、欣欣向榮的中國,一個內部分裂、暮氣沉沉的美國,他們的戰略相持,快速演化并不奇怪。
二是美國的力量并不純粹。
抗日戰爭,中日主要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中國的力量積蓄、日本的力量消耗,都需要一個過程,因此抗日戰爭的戰略相持階段會被拉長。
中美博弈,美國更多的是依賴全球霸權,裹挾、綁架了全球力量來打壓中國,這并非中美實力的客觀反映,因此中美博弈中國的戰略防御階段會被拉長,侵占了原本屬于戰略相持階段的地盤。
或者說,進入本世紀之后,中國處于戰略防御的被動局面,其實只是表象,真實情況是,中美實力早就達成了均勢。
我們之所以長期陷入被動,不是因為美國有多強,而是因為美國通過霸權體系,借用了不屬于他的力量。
正如西方諺語所云,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早就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美國依靠霸權過度借用外部力量,同樣會引發嚴重的反噬。
不管是俄烏沖突后美國對俄羅斯的極限制裁、金融制裁,還是今天懂王發動的萬國關稅戰,都是在霸權的加持下過度借用不屬于自己的力量,因而必須付出慘痛的代價。
而這個代價,就是美國霸權體系的加速崩潰、盟友體系的加速瓦解。
因為美國不再只是利用霸權對付競爭對手,而是已經陷入依賴霸權強行維持盟友體系的困境,把盟友變成了敵人。
因此,一旦美國霸權開始瓦解,曾經的盟友就會飛速叛離,國際社會就會集體拋棄美國,而那些原本不屬于美國的力量,不僅會脫離美國的控制,還會反過來重重地打到美國身上。
下手最狠的,往往是反骨仔,這也是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
到那個時候,中美博弈,就從美國裹挾全球打壓中國,先變成中美之間的單挑,再變成大家一起痛打落水狗。
現在的中美博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國在單挑美國。
老人家說過,美帝國主義就是紙老虎,這主要是從戰斗意志說的。
現在我們說,美帝國主義就是紙老虎,卻是從戰斗實力說的。
一支動用了一千士兵、花費兩個月時間、消耗三億美金卻搭不起一座浮橋的美軍,不是紙老虎又是什么?
現在的美軍,就好比他們自己搭建的浮橋,一陣風浪過來就會解體。
結語:
重復一遍,大國博弈,從來都是復雜而艱巨的過程。
尤其是中美博弈,不僅摻雜了復雜的文化、科技、軍事、外交、意識形態等因素,更重要的是,它也是金融博弈的集中體現。
因為發展到今天,金融霸權已經成為美國為數不多保持優勢的領域,如果美國人不想在軍事領域碰得頭破血流,金融就是他們幾乎唯一可以用來對付中國的手段。
而對中國來說,我們也不希望將中美博弈導入熱戰模式。類似蘇聯解體那樣的和平交接,才是中美博弈最理想的謝幕方式。
正因如此,盡管我們做好了最壞的準備,但在軍事領域,中美未必一定會走向戰爭。
唯有金融領域,中美必有一戰。
并且這場戰爭,至少已經打了十幾年。打到目前,戰局已經逐漸明朗,中國扛住了最為困難的時刻,正在向最后的勝利進發。
如果說中美金融戰是中美博弈的上甘嶺,那么,懂王最近發起的關稅戰,就是中美金融戰的上甘嶺,是美軍最后的反撲。
寫國運系列《國運的抉擇——從大國博弈的角度解讀朝鮮戰爭》時,校尉寫過下面一段文字:
不管戰斗有多艱辛,不管過程有多曲折,這場沒有退路的戰爭,我們終歸是贏了!
我們的父輩,在全世界都不看好的情況下,在近乎無解的絕境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用冰雕連、用上甘嶺、用炒面、用坑道,為國家、為民族、為子孫后代,硬生生殺出了一條生路!
此戰過后,前路依然崎嶇,但卻沒有了存亡之危!
秉承農耕文明內生性、建設性基因的中華民族,在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戰亂之后,終于為自己爭取到了建設美麗祖國的機會。
這段話,用到今天的中美博弈,依然無比貼切:
此戰過后,前路依然崎嶇,但卻沒有了存亡之危!
秉承農耕文明內生性、建設性基因的中華民族,在經歷了這場驚心動魄的博弈之后,終于為全人類爭取到了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