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院動態
日前,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韋俊主任團隊、第二重癥醫學科晁亞麗主任團隊等為一名病史長達5年的終末期心衰患者植入左心室輔助系統(人工心臟),成功挽救患者生命。患者恢復良好,順利出院。常務副院長顧玉明教授代表院黨委慰問了患者與家屬。家屬特地向心臟大血管外科醫生團隊、護理團隊贈送2面錦旗表達最衷心的感謝。
2025年1月,69歲的楊女士(化名)因感冒誘發胸悶、伴心悸,夜間不能平臥入睡,心臟功能持續惡化,EF值跌至33%,以心力衰竭收治入院,傳統治療手段宣告失效。病情日益加重,每次發病連呼吸都成奢望。心臟大血管外科韋俊主任團隊聯合重癥醫學、麻醉、護理等團隊同江蘇省人民醫院邵永豐教授團隊組織多學科病情討論,超聲心動圖顯示左心室嚴重膨大,lvdd68mm(正常參考值35-50mm)EF33%(正常參考值>=50),經過討論決定為楊女士植入左心室輔助系統(人工心臟)以解決其目前困境。1月18日,韋俊主任團隊精準切開心包,建立體外循環,在核桃大小的心尖部植入血泵,毫米級誤差間完成管道吻合。當人工心臟平穩啟動,監護儀顯示心輸出量穩定在正常水平,這一刻是“柳葉刀在0.01毫米戰場上搏殺出的生機”。經過4個小時精密手術,為患者重建生命動力系統。
術后恢復過程中,當醫護團隊剛為穩定血流參數松一口氣,楊女士體溫驟升至39.8℃。微生物培養顯示細菌伴發真菌感染,第二重癥醫學科晁亞麗主任連夜調整抗生素方案。物理治療被迫中斷,剛能抬離床面5cm的雙腿重新被固定。楊女士突發感染性休克,專家組齊聚線上共同商討抗生素治療方案。康復第23天,感染、休克無時不在危及著楊女士的生命。6次線上專家討論,多次方案調整……醫護人員全身心投入,終于打贏了病毒,幫助她脫離了生命危險。重癥醫學科的電子屏滾動顯示著治療軌跡:9次藥敏試驗、15版營養配方、23套運動處方……37次方案調整日志,康復團隊辦公室墻上,貼滿不同顏色的預警便簽:紫色代表凝血危機、紅色標注感染風險、黃色提醒心理波動。
臨出院前,楊女士家屬加入到術后隨訪群,每日配合醫生上傳生理數據,監護生命健康。“人工心臟的轉動會伴隨余生,”她輕撫著腰間的控制器,“但這場58天的重生之旅證明:只要不放棄搏動,生命就永遠在向前。” 家屬特地向心臟大血管外科醫生團隊、護理團隊贈送2面錦旗表達最衷心的感謝。
韋俊主任介紹,人工心臟不是冷冰冰的機器,而是承載生命希望的火種。從術前評估到居家監測方案,每個環節都是醫護人員醫者仁心體現。這場生命保衛戰,是國產尖端裝備在區域醫療中心的臨床應用,更是“以患者為中心”醫療理念的生動詮釋。
胸心外科學科帶頭人張昊教授介紹,隨著人口老齡化進展,終末期心臟病患者不斷增加,心臟移植與人工心臟成為治療重癥心衰患者最有力的手段。此例危重患者的成功救治,再次體現了徐醫附院作為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的強大技術實力,以及胸心外科每位醫者的韌性與擔當。未來,胸心外科將在院黨委確立的高水平研究型醫院奮斗目標指引下,繼續深化醫工融合,不斷提高疑難危重癥的診療技術水平,為推動“五中心一高地”建設貢獻力量。
來源:徐醫附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