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當年手機從功能機進化到智能機的那一刻嗎?現在,汽車正在經歷一場類似的進化。4月22日,在上海舉行的乾崑智能技術大會上,華為發布了新一代ADS 4(參數丨圖片)智能駕駛系統和HarmonySpace 5鴻蒙座艙。從技術邏輯到日常體驗,再到全場景落地,它的目標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黑科技”,而是讓普通人買得起、用得上、信得過的智能駕駛系統。
這一次,華為沒有講那些你聽不懂的高精尖術語,而是直接把問題擺在你眼前:日常開車,到底能不能更輕松、更安全、更聰明?
把“聰明開車”做成一套完整的系統
如果說過去的智駕系統像是“給車加個攝像頭和AI助手”,那ADS 4則是一整套從大腦到四肢的“再造工程”。它不只是幫你看清路、剎得住車,更重要的是能在復雜路況下做出更接近人類老司機的判斷,甚至反應比人還快。
比如遇到突發并線、行人橫穿、夜間路口等場景,車不光看得見,還能像老司機一樣“預判動作”。這背后是華為用AI在云端訓練出的“世界引擎”,可以模擬現實中很難遇到的大量特殊路況,再把訓練成果同步給車上的“行為模型”。等于說,車已經在云上“練了幾百萬公里”,上路自然更穩。
所以這代ADS 4,不光是跑得準,更是應變能力強,能處理“你最怕的那種突發情況”。
安全不是附加項,而是整個系統的出發點
沒有安全,談什么智能?在ADS 4上,華為幾乎是把安全拉到了技術的“地基層面”。你可能不會天天遇到爆胎、高速急剎、駕駛員失控這些情況,但華為選擇把這些極端狀態都預設進來了。
比如說,它能識別駕駛員突然昏迷,并自主靠邊停車、發出求助燈語;能在高速爆胎后,200毫秒內穩定控制車輛;甚至在大霧、夜晚、雨雪天氣下,也能通過多種傳感器聯動,識別靜止障礙物。這些不是賣點,而是華為認定的“底線能力”——真正的智能駕駛,必須在最難的時候也能站出來。
而且這套全維安全系統不是一塊雷達就能搞定的,它融合了高精度固態激光雷達、艙內激光視覺傳感器、分布式毫米波雷達等多個維度,構建出了“全時速、全方向、全天候、全目標”的感知網絡。
停車、通勤、充電,全流程打通才是真體驗
說智能駕駛,很多人第一反應是“跑高速自動變道”,但真正困擾普通用戶的,往往是停車這件小事。華為也洞察到了這一點。
ADS 4全面升級了“車位到車位”能力,不只是出發點能自動泊車,到達后也能自己找位子停,還能代客充電。這種從你家樓下到商場地下的“全流程智駕”,才是真正改變生活的東西。更厲害的是,它還接入了全國數十萬個停車場,等于說你的車能越來越多地“自己搞定一切”。
而這部分體驗,被華為做得特別人性化。比如你到了商場,不用強制退出智駕,只需下車,系統會自己切換到泊車模式,邊停邊充。華為還貼心地提供了“600萬元泊車無憂保障”,就連萬一出現磕碰也有兜底,這種細節打磨,才是真正站在用戶視角下的設計。
智能座艙不是噱頭,是你愿意多待一會兒的地方
除了會開會停,華為還把車里的“乘坐體驗”做成了亮點。新一代鴻蒙座艙系統,不是“多一個屏”或者“語音更快”,而是把車變成了一個愿意多坐一會兒的生活空間。
你可以在車里唱K、追劇、靜音辦公,甚至每個人都可以有獨立音區。它還能識別人聲細節,做到邊說邊理解,比如你說“我想去個不太堵、附近有廁所的商場”,它就能篩選出符合條件的幾個選項,而不是干巴巴地報個名字。
這種座艙體驗,不是炫技,而是真正把人和車的關系,從“工具”變成了“陪伴”。
華為這次發布的乾崑ADS 4,最大的意義不是某項功能領先多少,而是讓整個智能駕駛系統變得完整、扎實、可用。從“能跑”到“能護”,從“自動駕駛”到“自我決策”,它代表的不是某個品牌的突破,而是智能出行真正進入實用普及階段的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