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討論了“運用人工智能觀課議課的途徑”(鏈接閱讀:擁抱人工智能 助力課堂改革),這一期,我們討論人工智能觀課議課的現有局限,以及針對局限如何實現人機協同。
一、人工智能難以透過表象發現隱藏事實
課堂觀察絕非簡單的“看”,而是包含“觀”與“察”兩種活動。“觀”是對課堂上呈現的各種現象的直觀捕捉,而“察”則要求深入探究現象背后的真實情況以及導致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觀課議課的首要任務便是清晰區分課堂教學中的表象與事實。
筆者向 DeepSeek提問:“課堂上教師將一位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的手按下去,你怎么評價這位老師的行為?”它給出了“打擊學生的積極性、缺乏耐心或包容、管理方式欠妥”等消極評價。
在觀課議課時,上課老師這樣解釋:“第一課時進行到一定階段,我提出問題后,留意到班上部分學生扭頭看向一位同學,且該同學十分積極地舉手,此前已被提問過兩次。從同學們的眼神中,我解讀出兩種信息:一方面,他們在向我暗示‘快叫他,他能回答你的問題’;另一方面,對這位同學示意‘快舉手,免得老師叫我們’。意識到這一情況后,我認為若繼續讓該同學頻繁回答問題,可能會使其他學生逐漸失去主動思考的動力,轉而過度依賴他的答案。于是,我走到這位同學身邊,以溫柔的方式按下他舉起的手,希望借此傳遞‘請稍作等待,讓其他同學也有思考機會’的信息。”筆者將此信息同步給DeepSeek并再次提問,它給出“對課堂動態的敏銳洞察力、對學生心理的深刻理解以及靈活多變的教學策略”的肯定評價。
觀課議課要區分現象和事實,教師可觀察、調查現象背后的隱藏事實。這正是人工智能觀課議課的一大局限。因此,觀課議課需要實現人機協同,教師在充分調查了解情況后,為人工智能提供全面、準確、可靠的事實,這樣人工智能才有可能給出豐富多樣且具有參考價值的意見。
二、人工智能在語言識別和情境判斷上不足
在一次對《司馬光》課堂的觀察中,學校利用人工智能收集和處理課堂信息。課后分析人工智能生成的課堂報告,其中有“簡單問答、缺乏探究的問題比例較大”的結論。報告提到的一個問題是:“這里的聽是指什么?”經過仔細分析和推敲,發現人工智能將“這里的‘庭’是指什么”誤聽為“‘聽’是指什么”,這一失誤充分暴露了人工智能在語音識別方面存在的問題。
在其他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課堂報告中,還出現將學生較長時間安靜思考的教學現象報告為“師生互動頻次不高”,以及把課堂上熱烈討論的場景報告為“課堂嘈雜,需要加強紀律管理”等誤判。目前,人工智能在識別有質量的學習活動等關鍵問題上還存在明顯的缺陷,對于真實課堂和理想課堂的理解與判斷容易出現偏差。
教學活動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發生,通過各種復雜的關系得以實現。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就其廣義的理解來說,這是一個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斷豐富和更新的多方面過程。同時,這個過程的特點是,各種現象具有深刻的個體性:某一條教育真理,在第一種情況下是正確的,在第二種情況下是無用的,而在第三種情況下就是荒謬的了。”就拿“‘庭’是指什么”這個問題來說,在《司馬光》“群兒戲于庭”的教學中,一方面,疏通字詞是學習古文必不可少的環節;另一方面,教師在提問“這里的‘庭’是指什么”后,特意停頓讓學生思考,隨后又提醒學生學習古文可以查看注釋,這實際上是對初次接觸古文的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可以說處理得恰到好處。
由此可見,人工智能在面對具體的教學情境時,缺乏對教學文體、學生學習階段(如是否初次學習古文)以及教學行為后續影響的全面把握,缺乏對教育整體情境的準確判斷能力。
三、人工智能不會考慮人際交往的情感性和表演性
上課35分鐘時,教師說:“現在找一位沒有發過言的同學做這道題。”教師叫了兩名學生,而他們都說:“我發過言的。”這讓老師略顯尷尬。這時,第3位同學主動說:“我可以回答。”然而,這是這位同學在課堂上的第3次發言了。
針對這一課堂現象,筆者向DeepSeek詢問:“怎樣理解前兩位學生的申辯?老師這樣處理有什么考慮?第3位學生參與的原因是什么?”
DeepSeek給出如下回答:“兩位學生的申辯原因是他們希望確保課堂參與的公平性,認為自己已經發言,不應再次被要求回答問題。老師這樣處理旨在確保每位同學都有發言機會,鼓勵更多學生參與,并維持課堂秩序。第3位學生參與的原因是他可能自信、積極或對題目感興趣,愿意再次發言展示自己。”
在真實的課堂情境中,上公開課的教師行為有“面向全體學生”的表演性質。前兩位同學的申辯,可能為了維護自身的良好形象而表示不發言;而第3位學生則是敏銳地察覺到老師的尷尬處境,出于幫老師解圍的動機才主動參與。
可以說,課堂就如同一個小社會,存在著各種各樣微妙的“人情世故”。如果不能深入理解這些背景和關系,就很難真正把握課堂的本質和內涵。目前的人工智能尚不能理解公開課的情感性和表演性,在這方面是個“小白”。
四、即時評課可能帶來“淺表交流”和“話語霸權”
借助人工智能的評課系統,聽課老師可以及時在 APP上發布自己對課堂的意見。這種即時互動的設計初衷是為了鼓勵老師積極參與評課、主動表達觀點。然而,在實際應用中,卻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方面,這種即時的交流往往基于聽課老師對課堂現象的第一反應,他們可能并沒有足夠的時間深入思考、真正理解課堂教學的內在邏輯和授課教師的教學意圖。這些意見由于缺乏對課堂教學的深入剖析和理解,雖然能夠反映出聽課教師的直觀感受,但對于提升教學質量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價值相對有限。
另一方面,在即時評課的環境中,容易出現先入為主、“話語霸權”現象。如果先有一位老師對課程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那么之后評課老師出于各種考慮,通常不會輕易表達相反意見。同樣,如果發表意見的是某位權威人士,那么參與交流的教師大多會選擇附和這導致了評課意見的單一性和片面性,無法真實、客觀地表達各自的教學思考。
五、公開展播和交流可能帶來教學失真與隱私泄密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課堂教學信息的留存、即時討論和傳播變得非常便捷。然而,這種便捷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問題。
一方面,更廣泛地分享和討論使得授課教師面臨著更大的“被評判壓力”。為了在人工智能的評估中獲得更理想的數據,有的授課教師不得不對課堂教學進行過度美化和精心包裝。他們刻意設計教學環節、反復演練教學過程,使得真實的課堂“變了味”。人工智能系統依據這樣的課堂數據進行分析,大大影響了可靠性。
另一方面,數據的共享為教師交流與合作提供了便利,但帶來了隱私權受到侵害的潛在風險。課堂中有教師的教學態度、能力、方法和風格等信息,也有學生的學習習慣、表現、心理健康狀況、家庭背景等信息。這些信息在網絡教研的傳播中,極有可能被泄露,或被不當利用,從而引發一系列不必要的糾紛和麻煩。
值得關注的是,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令人驚嘆,其應用前景也極為廣闊。可以說,在技術的邊界內,只有人類想不到的,沒有人工智能做不到的。我們探討人工智能在觀課議課中的應用局限,并非要否定其價值,而是為了提醒大家,在應用中不能盲目迷信技術和數據,要始終堅守課堂觀察的人本主義原則,注重人機協同的有效配合。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局限是筆者對當前一些情況的思考,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人工智能在觀課議課中的應用可能會給廣大教師帶來更多的驚喜和突破。
本文來源:本文綜合自《教育導報》2025年第17期(總第4032期) 導報三版、微信公眾號成都陳大偉,作者:陳大偉。分享此文,旨在傳遞更多信息,提供內容參考。若有來源標注不當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