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陜西各地積極探索林下經濟新模式。從林菌共生到林藥套種,從生態旅游到自然教育,曾經靜謐的林下空間正孕育勃勃生機,不僅把綠水青山變成群眾家門口的“聚寶盆”,也讓“一片林”實現了多重增值。
在陜西,高顏值的綠水青山正不斷孕育好經濟。(資料圖)
從“賣風景”到“賣體驗” 綠色之旅盤活生態賬本
春日,位于銅川市耀州區照金街道田峪村的溪山勝境自然景區滿目青翠,空氣清新。這個全國森林康養示范基地憑著“生態實力”,吸引了不少游客來此休閑康養。
4月19日,銅川市耀州區溪山勝境自然景區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客前來打卡體驗。
“這里空氣好、景色美,一進來心情特別好。”4月19日,漫步在景區的林間小路上,西安游客秦海濤高興地說,“花花草草看著養眼,再來口‘森呼吸’,感覺自己年輕了好幾歲。”
陽光正好,路兩旁的連翹花開得黃燦燦。透過密匝匝的樹林,山巒層層疊疊,灰黑色的丹霞地貌絢麗無比。
“山山水水既是咱的‘碳庫’,更是‘錢庫’,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得保護好。”在叢林深處,景區負責人馬超帶著工作人員正在巡山巡林。
作為集森林康養、書畫寫生等功能于一體的原生態體驗式旅游打卡地,溪山勝境自然景區森林覆蓋率超過90%,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高達2.13萬個。這幾年,景區通過保護式開發,對樹木、山石等自然景觀加以保護,并種下30多種中藥材,不斷豐富森林結構,讓“碳庫”更優質。
在這里,吸引人的除了山川奇觀,還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北宋范寬曾用《溪山行旅圖》將這里的美景描繪得淋漓盡致。如今,溪山畫院、寫生長廊、康養中心等項目落地林間,游客來了既能觀光賞景、湖畔寫生,還能體驗森林瑜伽、中醫理療。
“游客要的不僅是風景,更是深度體驗。”馬超說,景區推出“藥王康養”“冰雪游”等項目,形成春賞花、夏避暑、秋看紅葉、冬賞冰雪的全季旅游格局,客流量實現穩步增長,周邊近千名村民被鑲嵌在文旅產業鏈上。
田峪村村民王北社在景區開了6年觀光車,每月近4000元的工資,讓他攢下不少家底。“游客多了,家里的土特產也不愁,算上工資,就是兩項收入。”說話間,王北社腳踩油門,一車游客開啟了綠色之旅。
守住“綠色碳庫”,換來富民“錢庫”。近年來,銅川市以擴綠、興綠、護綠為抓手,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推動康養文旅深度融合。2024年,全市新增林下經濟基地近3萬畝,僅林藥一項就帶動農民增收超500萬元。
從興產業到“綠生金” 林下空間解鎖綠富密碼
4月18日,旬陽市銅錢關鎮天寶寨村,茂密的林間不時傳來雞鳴鳥叫。林下,一壟壟黃姜、天麻抽芽吐綠,生機盎然。
“開飯啰……”隨著村民趙海明一聲吆喝,數百只土雞從林間撲棱棱飛出,“這些土雞可是林下衛士,能吃能喝能‘干活’,而且有‘借雞還蛋’這個好法子,我們一年收入穩當當。”
土雞會“干活”?“借雞還蛋”是咋回事?這事還得從村里的返鄉創業能人屈政策說起。
旬陽市地處秦巴腹地,山連山、水連水。近年來,當地一手抓林業建設,一手抓產業轉型,林特產業、林下經濟發展得有聲有色。被家鄉的好生態所吸引,2013年在外務工的屈政策回村了。
成立合作社,流轉10萬畝林地,建標準化林下養殖基地……攤子鋪開后,屈政策帶著幾名村民開始林間種藥材、林下養土雞,同時推出“借雞還蛋”模式,為村民免費發放雞苗,帶動大伙林下掘“金”。
“村民不用投入,只要按標準養殖,到年底每只雞返還10枚蛋,其余雞蛋和土雞合作社統一收購。”為了把好品質關,屈政策定下“土規矩”:雞苗每畝放養25只,必須養足10個月,中藥材種在向陽坡地,全程禁用化肥農藥……這套法子一落地,就給屈政策帶來驚喜,雞仔們個個歡實,還沒出欄大部分就被預訂出去,產出的土雞蛋論個賣都供不應求。
更妙的是,土雞在林間自由活動,以草籽、昆蟲為食,不僅降低了養殖成本,還能除草除蟲、疏松土壤。“雞糞也是中藥材的天然肥料,一畝地撒上200斤,藥材畝產能提高三成。”屈政策說,“靠山吃山,就得養山富山。”
如今,屈政策的養殖基地建成32個循環放養區,通過訂單養殖、“借雞還蛋”等模式帶動近300多戶村民養殖土雞10萬余只,林下經濟產值連年攀升。
“在林下養土雞種藥材,山更綠了,腰包也更鼓了。”趙海明算了筆賬:自家10畝林地養了800只雞,雞糞還田,省下幾千元化肥錢;雞長大后,按每只凈賺30元算,就是2.4萬元,加上林下套種的幾畝藥材,一年收入5萬元不是問題。
從“播種綠”到滿山綠 自然教育拓寬轉化路徑
以林興業、以綠生金,好生態不斷孕育“好錢景”。而以“自然教育+”拓寬生態價值轉化新路徑,則是陜西做大“一片林”經濟的新打法。
4月20日,秦嶺南麓的漢中市洋縣龍亭鎮三合村,晨霧還未散盡,陜西省長青林業局食用菌產業休閑觀光園菌棒加工區已是一片忙碌,工人們把松樹枝、板栗殼粉碎、攪拌,為食用菌制作“營養餐”。
4月20日,在陜西省長青林業局食用菌產業休閑觀光園,自然教育導師景勃正給學生進行科普。
“同學們,猜猜看,這個白白胖胖的是什么?”科普研學區內,園區負責人、自然教育導師景勃帶著來自漢中市的30多名小學生進行“蘑菇探秘”。孩子們蹲在菌床前,用放大鏡觀察菌絲形態,有人驚呼:“像蜘蛛網一樣!”
這片占地5000多畝的“綠色工廠”,年產菌種100萬袋、菌包600萬袋。作為陜西首個食用菌自然科普基地,這里除了“菌菇”課堂,還有“森林故事會”“密林尋蹤”等科普課。這幾年,園區積極開展各類自然教育活動,引導學生走進自然,探秘微生物世界。同時,通過林下種菌、林上養蜂、林間觀鳥的立體開發模式,在做大林業經濟的同時,保護林間生物種群。
“自然教育課太有趣了,我不光了解了很多植物和動物的生活習性,也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學生王曉宇觀察得特別仔細,“大自然是有生命的,只要愛護它,它就回贈我們蟲鳴鳥吟和綠水青山。”
大自然是最好的課堂。用景勃的話說,當孩子們置身于山川湖海、森林草原中,通過觀察季節變換、動植物生長,學會尊重生命、珍惜資源,從而樹立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
在立體栽培區,5層高的菌架上,一簇簇灰樹花競相綻放。“這是我們培育的新品種,畝產是傳統模式的3倍。”景勃告訴記者,園區每年消耗森林撫育剩余物超2萬噸,不僅減少森林火災隱患,還為周邊農戶帶來收益。2024年,園區推出“森林碳匯+食用菌”套餐,游客購買一箱菌菇,就能獲得相應的碳匯積分,用于兌換森林康養服務。這種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模式,讓每袋菌菇的附加值提升了15%。
眼下,園區內,“蘑菇城堡”“菌菇療愈”“菌菇小鎮”等項目正加快推進,一個集種植、加工、文旅等多業態于一體的綠色朝陽產業呼之欲出。
有風吹來,山林綠意涌動。放眼全省,林菌、林藥、林禽、林蜂等林下經濟破土生長,生態旅游、森林康養、自然教育等新業態正不斷拓寬生態價值轉化新路徑。2024年,陜西省建成林下經濟示范基地148個、獨具特色自然教育基地95處,全省林業總產值超1800億元。(記者 黃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