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高致病性病毒與生物安全全國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朱應、劉實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Death & Disease》在線發表了題為“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ijacks TANK-binding kinase 1 to suppress type I interferon and induce early autophag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工作揭示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通過劫持TANK結合激酶1(TBK1)抑制 I 型干擾素的產生并促進早期階段自噬小體的積累, 為進一步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過程中宿主天然免疫應答和細胞自噬之間的相互關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HBV是一種嗜肝性的DNA病毒,可引起急性感染或慢性感染,進而發展成為不同程度的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在前期的研究中,朱應、劉實團隊發現,HBV感染機體后利用多種策略逃避宿主天然免疫系統識別;另一方面,HBV 的感染激活自噬并利用自噬促進病毒復制。在本研究中,該團隊進一步探索了HBV調控宿主天然免疫應答和細胞自噬之間的分子機制。
在這項研究中,通過細胞和轉基因小鼠動物模型研究團隊發現HBsAg作為HBV的一種免疫逃逸蛋白,劫持干擾素信號通路關鍵分子TBK1抑制I型干擾素產生并促進自噬小體形成。進一步的機制研究顯示,HBsAg在體外和體內模型與TBK1的激酶結構域(KD)相互作用增強其二聚化和磷酸化,同時破壞TBK1-IRF3復合物的形成,導致干擾素調節因子3(IRF3)磷酸化受阻從而抑制I型干擾素產生;另一方面,活化的TBK1對HBV復制非常重要,這可能由于HBsAg增強TBK1二聚化通過TBK1-p62軸啟動早期自噬促進了HBV的復制。此外,HBsAg還通過抑制突觸體相關蛋白29(SNAP29)啟動子活性從而阻斷了自噬小體-溶酶體融合。在體內實驗中,研究團隊還發現HBs轉基因小鼠或慢性HBV患者的肝組織內IFN-β信號傳遞被抑制,自噬小體形成被限制在早期。綜上,本研究揭示了HBV調控宿主天然免疫應答和細胞自噬的新機制,這可能導致病毒持續感染。
HBsAg宿主調控天然免疫應答和自噬模式圖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駱傳進博士、馬采嬌博士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朱應教授和劉實教授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本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21YFC2701800,2021YFC270180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U22A20335)、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21CFA054)等項目的資助。
原文鏈 接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19-025-07605-0
文章來源:病毒與生物安全全國重點實驗室
本期編輯:可愛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