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言堂】
中小學STEM課堂教學研討活動感悟
主題:全國九省市中小學STEM課堂教學研討活動
時間:2025年4月20-21日
地點:湖北省宜昌市金東方初中、金東方小學
總共四節小學數學課,第一節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小數點搬家》,第二節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圓柱的認識》,第三節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數學活動課《我來數一數》,第四節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確定位置》.
從這次研討活動的主題出發,結論是第三節課充分體現了STEM理念,第二節課試圖在常規教學中加入STEM元素,剩下兩節均為常規數學課.
一、STEM課堂教學的內涵
先問下AI,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融入STEM教學方法,DeepSeek回答如下:
看完上面這一段內容之后,我們會發現在2022版新課標中,關于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課程內容中,也有下面一段文字:
我們不妨將問題簡單化,STEM教學方法,完全可以和現在中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結合起來,我們用后者來裝下前者的全部內涵.
二、跨學科主題,學科又是怎么來的?未來又朝哪兒去?
從教學的老祖宗孔子說起,論語中記載孔子四教六藝,其中四教分別是文、行、忠、信,六藝分別是禮、樂、射、御、書、數,按古代生產力水準,多數屬于文科,這很正常.
隨著時代的進步,特別是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以來,知識爆發,舊的體系已經無法容納,因此出現了細分學科,我們現代的學科多半源自這個時代,并且當初的學科種類已經遠遠不是現代的種類,數量上更加豐富,劃分也更加細致.
然而我們都知道,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們在學習時細分學科是為了方便學生學習,但學生未來面對實際問題時,卻又需要多學科知識融合,因此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便十分迫切,不管哪一行,只具備一項技能是不夠的,而這種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不能等到學生分科學習結束之后再去培養,當學生已成年,思維習慣被學科固化之后,再想融合是很困難的,因此從義務教育階段開始,有限地打破學科界限是十分必要的,這便是我們在新課標中看到的對綜合與實踐的要求.
雖然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分學科學習,但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卻不會分學科,雖然我們在進行綜合與實踐活動的時候,要跨學科,但我們時刻要牢記,教學實施者,是分學科的.
很顯然,同為STEM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我能夠很清楚地分辨一節科學課和一節數學課,它們有本質上的不同,錯誤的表現就是數學老師上的數學課沒有數學味道,或者全是數學味道,都不符合STEM理念.
三、項目化學習,項目是什么?怎樣課堂活動才叫項目?
我們可以將“項目”兩個字稍簡化一下,改為“問題”,即我們設計一節數學課,需要解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來源于真實情景,需要多學科知識協同解決.
首先在一個項目中,要進行可行性研究,也就是這個問題為什么會出現在課堂上?這需要老師進行精心的設計,從學生認知層出發,預估他們會遇到什么問題,會怎樣思考,在備課中,這屬于備學情;
其次在項目設計中,將問題包裝好,盡量不要直接將真實情景搬到課堂上,畢竟很多真實問題的解決超越了學生認知,老師需要將其加工,去掉與學科學習無關的部分,將超認知部分修改成學生能理解的內容,在不改變原問題主體的前提下,將它設計成教學中的項目.
例如《我來數一數》課例中,老師展示的情景是魚池中的魚,提出問題是請學生數一下魚有多少條.
這個項目很適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畢竟他們目前能夠掌握的知識在100以內的數,運算包括加與減;當問題提出來之后,學生很快便遇到的真實問題,魚在動,不好數;通過老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思考解決辦法,孩子們七嘴八舌找到了思路,如下圖:
學生每提出一種方法,都會在老師引導下對其可行性進行討論,經過以上可行性研究,針對性解決學生發現的兩個問題,分別用動轉靜和減少重疊兩種方式提出自已的想法,這已經基本接近真相了.
然后老師便出示了準備好的一張照片,如下圖:
這張圖并不是真實世界中存在的,而是經過了修改,分別針對孩子們提出的方法,進行了優化,魚的間隔加大了,不再出現一條魚被另一條魚擋住,并且較為均勻地分布在照片上,以方便學生去數.
在學生數數的環節中,學生有不同的數數方法,在數之前,老師引導學生用記號筆在照片上作記號,邊數邊標記,并且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例如數哪種魚,不同種類的魚的特征,如何識別等.
學生數獅子頭金魚的時候,出現了按某種順序數的行為,這也是課堂預期,老師并沒有統一規定按什么順序,只要有順序,從左向右,從上往下等都可以.
在進行知識遷移時,老師只是給出了活動目標,數剩下兩種類型的金魚,從現場學生表現來看,遷移得很成功,利用前面數獅子頭金魚的方法,將剩下兩種金魚的數量確定了.
課堂小結部分也是亮點,并沒有采用常規的問法如“你這節課有什么收獲”等,我個人也認為這種提問方式太籠統,沒有具體指向,學生并不好回答,只好說一些大家都愛聽的話來應付,這實質上失去了課堂小結的功效,這節課的課堂小結,老師提出了三個問題:
①這節課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②你還想問什么?
③你還想知道什么?
學生在回答這三個問題的時候,能否用數學語言描述很重要,即使有學生回答不著邊際也不要緊,經過適當引導,學生能夠回到“正軌”.
我們在課堂上,不用擔心放開之后收不回來,一年級學生受限于生理年齡,語言表達本來就沒那么流暢,多一份耐心和細心,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有思考、有表達,這節課才算對學生有作用.
至此,數金魚這個項目,學生完成得非常好,通過這個項目,進一步掌握了生活中數數的方法,把數數清楚,把數數高效,這對未來的數學學習極有幫助.
四、常見的教學誤區
基于STEM理念的課堂教學,不能將部分手段或套路塞進常規課堂,以圖實現整節課的STEM化,也不能僅僅加一個或幾個跨學科背景,便認為是STEM教學,我們需要認真準備數學活動,仔細研究生活情景,將其數學化,教學化,再呈現到課堂上.
例如《圓柱的認識》課例中,前半部分就是我們的常規課堂教學,出示含有圓柱的自然界實物,學生舉例說一說生活中見過的圓柱體,用實物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接下來進入介紹圓柱各部分的環節,讓學生沿長方形一條邊旋轉得到圓柱等,這一系列活動之后,安排了一個實驗,圓柱承重挑戰,學生用同一張A4紙,分別圈成圓柱或折成棱柱,在上面放不同數量的書,看哪一種承受更多重量.
這個STEM實驗的目的是想讓學生體會到自然界中、生活中圓柱存在的必要性,以承重為一個切入點,這本沒錯,但實驗設計中卻出現了邏輯上的漏洞,我們知道,學生在課堂實驗中制作出的圓柱和棱柱,沒有上下底面,中間是空的,事實上與桌面的接觸面積僅僅是底面那一圈周長,即理論上所有圓柱和棱柱的承受是相同的,如果出現承重不同,那也不是因為底面面積,而是其它因素,這已經超出了學生的認識范圍,所以這個實驗看上去熱鬧,實際上對本節課內容并無幫助,同時由于前面占用時間較多,整個實驗時間也不長,象征性地完成,并且得出了老師希望的結論.
但并不是說,這節課沒辦法用STEM理念完成,個人覺得,在學生學習了圓柱體積的計算之后,可以安排這樣的數學實踐活動:
第一個環節,展示自然界中存在的圓柱例如樹干,同時提出問題,為什么它們會是圓柱?
向AI提問,得到以下回答,這個回答并非一定在課堂上呈現,而是作為老師,需要先明白,并進行適當加工,用孩子們能理解的語言解讀.
其實DeepSeek的回答本身也是經過數學優化的,通過這個步驟,讓學生認識到自然界中存在圓柱是一種必然,轉而在我們的生活中,再去找圓柱體物體,會不自覺地去思考為什么會做成圓柱體,完成項目可行性研究.
第二個環節,進行實驗,但不是承重挑戰,而是用相同的A4紙去卷不同的圓柱或棱柱,再去測量它們的底面積,驗證用最小表面積獲得最大體積.
這就是對真實情境的修改,在小學六年級,學生對承重涉及到的物理知識并沒有太多認識,但對體積、面積的計算比較熟悉,所以實驗目標需要調整.
第三個環節,實驗之后的歸納與小結,通過制作不同圓柱和棱柱,測量并比較體積,得到結論,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描述結果,并進一步理解生活中某些物體采用圓柱體的原因,從而回歸到自然界中去理解樹干為什么是圓柱體,完成從生活到數學,再從數學回歸到生活的閉環.
若條件許可,也可以進行這類承重挑戰,我們可利用3D打印機打印出相應的圓柱或棱柱,用小型液壓機來測試它們的承重能力,但背后的原理仍然不是六年級學生可以理解的,只是按課標上的“了解”層次來要求學生.
我們不能用“打補丁”的方式來進行STEM課堂教學,從教學設計開始,就應該是一個完整的項目,整個課堂都要圍繞這個項目進行,充分給學生探究、交流、思考的時間,而不能借用一個或幾個實驗或操作活動來點綴.
五、總結
基于STEM理念的數學課堂教學,我們也理解為數學綜合與實踐,采用項目式學習的方式,用40分鐘完成項目的研究,并且能夠得出學生理解的結論,解決項目中的問題,即整節課需要的是解決問題,學生的收獲也應該是解決了問題.
在備課之前,需要廣泛了解真實情景下的問題是如何產生,如何解決,如何拓展到其它方面的,在這個基礎上,對問題本身再加工,使其變成課堂上可以實施的項目,學生可以解決的問題,同時堅持STEM教學的常態化,不是為了公開課作秀,堅持理念學習,更新自已的教學知識庫,從而給學生更優秀的學習體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