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合肥4月23日電 (蔣雯婷 劉睿馨)古老的腔調、威嚴的面具、粗獷的舞姿……在安徽省黃山市黟縣碧山村儺舞基地內,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黟縣儺舞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歐陽灶信手指著道具展示墻,對不同樣式的儺面具逐一介紹,向前來參觀的游客講述著黟縣儺舞的悠久歷史。
歐陽灶信(右)帶領游客參觀儺舞基地。朱慧娟 攝
黟縣儺舞又叫“出地方”,以民俗舞蹈的形式流傳至今。據史料記載,“出地方”原是黟縣城隍廟會中一種揚善懲惡、祈保平安的民間民俗活動。作為黟縣儺舞代表性傳承人,歐陽灶信在城隍廟會民俗活動“出地方”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改編出具有當代舞蹈審美的儺舞節目《出地方》。2017年,黟縣儺舞入選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黟縣儺舞最為出彩的是“地方王”的表演,舞者手持斧頭、鋼叉,頭戴“風、雨、雷、電、火”五神面具,在鑼鼓伴奏下起舞,以驅鬼避邪,祈求新年事事平安、風調雨順。但是由于歷史悠久,黟縣儺舞到二十世紀80年代只流傳下來了幾個基本、單一的舞蹈動作,沒有規律性和明顯的變化,“就是敲一下這里,敲一下那里。”歐陽灶信說。
儺舞基地內面具展示墻。 朱慧娟 攝
10歲時,歐陽灶信參加了當地民間藝人組織的儺舞活動,從此便深深愛上了這門藝術。此后,他又向老師孫其明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儺舞技能。隨著老一輩藝人的相繼離世,不愿看著文化遺失的歐陽灶信牽頭組建了碧山村儺舞隊。
“剛開始沒什么資料,全靠大家口口相傳,我再慢慢整理編排。”他既是編導,也是主力演員,從服裝設計到動作創作多由自己把關:“節目《出地方》的演員要光腳穿短褲,戴面具;節目《慶豐收》就畫臉譜,動作更喜慶些。這些細節都是從老傳統里摳出來的。”經過歐陽灶信的整理、編導,《出地方》成為一個有頭有尾、有劇情有起伏的節目。
儺舞隊在碧山村表演。受訪者供圖
每逢村晚等重要節日,儺舞舞蹈隊的身影便活躍在鄉村的舞臺上,為村民們帶來一場場精彩的表演。不僅如此,歐陽灶信還帶領隊伍走出碧山,到各地參加演出,讓更多的人了解儺舞文化。
如今,黟縣儺舞衍生出了三個版本的曲目,最原汁原味的《出地方》由13名演員參與,1名扮演“王”,12名扮演“嘍啰兵”,重現古代祈雨場景。另外《有客自遠方來》和《慶豐收》也廣受好評,隊員們褪去面具,畫著紅黑臉譜,動作融入更多喜慶元素,成為秋收時節的保留節目。這三個曲目也逐漸形成了碧山村有名的“三大戲”,在保留傳統民俗特色的同時,融入了現代元素,使其更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
“現在有兩個徒弟跟著學,都是縣級代表性傳承人。”如今,歐陽灶信走進校園,給中小學生講解儺舞歷史、教授基本動作;也在民宿開展親子活動,讓游客參與互動,體驗儺舞文化。他希望更多年輕的孩子能愛上儺舞,播下儺舞傳承的新一代“種子”。(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