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國封建王朝中有幾位出名的神探,他們的名字在歷史上留下了很深的痕跡。今天要說的就是被后世譽為“包青天”的包拯,并且因后世影視作品的出現(xiàn),讓后人更加了解他的故事以及形象。
在影視作品中,包拯的身邊還跟著展昭和公孫策,可以說包拯很多時候能夠破案正是因為有他身邊這兩人的幫助,但是在這大家卻有一個疑惑,為什么在包拯逝世后,展昭也在世間消失了?看看當年包拯給展昭留下的書信就能夠明白了。
一、初識
對于展昭和包拯的初見,也是有很多種說法的,后世改編的影視劇中,對此的描述是說兩人相識是在包拯功成名就在朝中擁有一定地位的時候。
為什么在之后的影視作品中,還會出現(xiàn)其他的說法,其中的原因正是因在這種說法中,英雄之間的惺惺相惜就被淡化,會讓人不由自主地注意到包拯此時的地位。
所以在后世一種比較主流的說法是兩人初見的時候,包拯僅僅是一個進京趕考的學子,也就是在他前往京城的途中,遇到了展昭。兩人的初見是在金龍寺,此時的包拯完全沒有之后的地位和聲望,甚至他連一個官職都沒有。
這種情況下的相遇也更加地純粹,此時的展昭也并非是御貓,而是一個俠客,肆意江湖日子過得好不快樂。此時的兩人都不知道對方的身份和底細。但是包拯向來是會看人的,單單是看到展昭的形象他就明白此人必是仗義的俠客。
最終的結果也正是像包拯所想的一樣,即使是面對像包拯這樣素不相識的過路人,展昭依舊是仗義出手。面對救了自己的展昭,包拯心中很是感激,兩人也正是在此時交換了名字,并且成為了莫逆之交。
但對于展昭這樣的人來說,他定然是不可能在一個地方停留很久的,這不在和包拯告別后展昭很快就開始了之后的行程,有的時候就是這樣的湊巧,這兩人之間的緣分還長著呢,別看此時他們告別了,但不久后,這兩人又再一次相遇了。
并且和上一次一樣,展昭依舊出現(xiàn)的很及時,在那之后三次危機時刻都是展昭及時出現(xiàn)救下了包拯。在包拯還沒有正式地進入到開封府的時候,展昭就已經(jīng)救過包拯四次。不過這兩人的情感也是相互的。
包拯對展昭的救命之恩很是感激,同時展昭也為包拯當前所做的事情感到敬佩。兩人之間的情誼不斷地加深。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包拯也不由自主地告訴給展昭,告訴展昭他想要為民除害的心。
這樣的雄心壯志讓展昭也不由地動容,為什么展昭會選擇這樣的一條路,其實也正是因為展昭想要為百姓做一些事情,當前他的好友包拯就有著這樣的一個偉大志向,并且不僅是志向偉大,他也是確實有能力實現(xiàn)的。
無論是出于對朋友的看重和保護,還是出于對自己內(nèi)心遠大抱負的踐行,當包拯想要將他留下的時候展昭也沒有拒絕他。
包拯的心理就更加好理解了,展昭救了他這么多次,他是肯定要報答展昭的救命之恩的,并且這樣的一個人才要是不能為朝廷效力,對于朝廷來說也是一個遺憾。
于是包拯就上奏朝廷,大力的贊揚展昭的行為,可以說展昭能夠成功地步入朝堂正是因為有包拯的極力推薦,包拯甚至和皇帝直言展昭是大宋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一個俠客的身份對他來說確實是局限了。
眾所周知包拯能夠有這么大的作為正是因為他的背后有皇帝撐腰,是以這件事皇帝很快就同意了,并且還給了展昭一個“御前四品帶刀侍衛(wèi)”的位置。有了這個位置后,展昭也算是一個體制內(nèi)員工了。
但是展昭能接受這個職位僅僅是因為包拯,并非是因為他貪圖皇家的東西,甚至能說他不能不給包拯面子。雖說是有了一個官職,但是他的日常任務依舊是保護包拯,在這也能夠看出他對于官場是很淡漠的,他能夠聽命于朝廷不過就是因為包拯的存在。
二、書信
隨著包拯所取得的成績越來越醒目,皇帝對于他也越來越看重,當然在朝中包拯得罪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將時間來到1602年,這一年包拯忽然病倒,最開始大家都沒有當一回事,以為就是普普通通的小風寒,但吃了很多藥后包拯的病一直都不見好。
就連遠在皇宮的皇帝都知道了,源源不斷的藥材被賞賜給包拯,遺憾的是即使這樣包拯的病始終不見好,最了解自己的身體的只有本人,包拯也知道自己可能是好不了,在他尚且還有精神時候,交給了展昭一份書信,并且叮囑他等自己逝世后再打開。
展昭對于包拯的話當然是不會質疑的,當即就答應了下來。包拯的身體每況愈下,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在包拯逝世后,展昭忽然想起來他生前給自己留下的書信,于是就將他拿出來。這一封書信只有一個大意,是對展昭的叮囑。
書信中包拯表示自己生前得罪了太多人,在自己逝世后就沒有人能夠保護展昭了,是以叮囑展昭在自己逝世后,一定要第一時間就離開,隱姓埋名過完后半生。
包拯自己也很清楚,自己在生前得罪了很多人,之前的他絲毫不知道什么是通融,即使對方是皇親國戚,他也依舊是統(tǒng)一對待。
要是他不在了,他也不能保證展昭不會被那些人清算,所以留下了這樣的一封書信。當然在包拯逝世后,展昭這個人就像是人間蒸發(fā)一樣,再也沒有人見過他,對于他的下落,后世也是有很多種說法的。
三、去向
對于展昭的去處也一直是眾說紛紜,結合民間傳說和相關史料以及文學作品,大致有下面這幾種說法,其中最主流的說法就是歸隱山林,無論是在史料還是文學作品中都提到了這一種說法。
在包拯逝世后,展昭就帶著他的妻子歸隱山林了,包拯逝世的年紀,在封建王朝中也算是長壽了,是以此時的展昭年紀也不小了,并且多年的官場生活也讓展昭極其的厭惡。尤其是在包拯逝世后,展昭對于這種生活更是不喜,于是他決定和妻子安穩(wěn)地度過后半生。
當然在這還有其他的說法,包拯得罪的人不計其數(shù),包拯在活著的時候就有皇帝的庇佑,更不要說當前他已經(jīng)逝世了。雖說包拯不在了,但是展昭還活著,這不這些人就將仇恨放在了展昭身上。
即使是展昭的能力再出眾,但他的武力始終是有限的,并且他現(xiàn)在年紀也大了,最終沒有抵擋的了,被包拯的仇家殘忍的殺害。這也是其中最悲涼的一種下場的。當然也有最好的一種結局。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展昭的能力很出眾,就連皇帝也不由地側目,是以在包拯逝世后,他就被皇帝征用了,成為了皇帝的暗衛(wèi),目的就是去保護皇帝的安危,在皇宮中繼續(xù)替皇帝效力。但是這一說法是禁不起推敲的。
上文也說了展昭的年紀不小了,即使是他年輕的時候能力再出眾,年紀大了他不可避免地武功會退步。并且展昭是不喜歡這種生活的,即使是為了自由他也不會答應去給皇帝做暗衛(wèi)。
結語
史料中對于展昭的去向,沒有準確的記載,但是依靠包拯和展昭之間的關系以及包拯的遠見,他在逝世前是一定會庇佑好展昭的,其中展昭聽取了包拯的建議歸隱也是最符合常情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