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瀾昌
復活節的鐘聲尚未散盡,烏克蘭戰場的硝煙已再次騰起。在這場看似循環往復、實則愈演愈烈的地緣沖突中,“和平倡議”與“火力試探”交織成了新時代的外交謊言。而這一次,站上舞臺的不止有普京、澤連斯基,還有特朗普與一位“向俄軍開火”的美國國會議員,他們的出現,揭開了所謂“和平進程”的又一層偽裝:西方內部并非為了和平而忙碌,而是為下一輪博弈布陣。
普京21日對外宣稱,俄方“積極對待任何和平倡議”,并強調將對烏克蘭提出的擴大停火時間進行“認真評估”。而幾乎同時,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也在社交平臺上宣布:烏、英、法、美四方將于23日會面討論“無條件停火”,稱這是邁向“持久和平”的第一步。
聽上去令人振奮,但問題在于,雙方的定義從一開始就南轅北轍。俄方主張的是“在軍事現狀基礎上的談判”,而烏方則在底線上寸步不讓,明確表示“永不承認任何被占領土屬于俄羅斯”。這種立場決定了,哪怕紙面上握手成真,實際上依舊“停火一時、敵意長存”。
就在澤連斯基號召“靜默回應靜默”的同一時間,復活節停火協議僅持續了30小時便破裂,俄烏互指對方率先開火。在此背景下舉行的倫敦四方會談,真是和平的序章?還是給國際輿論釋放“我們很克制”的煙幕彈?恐怕答案更偏后者。
比外交詞藻更具沖擊力的,是美國國會議員布賴恩·菲茨帕特里克在烏克蘭“親自開炮”。他不僅親手向俄軍方向發射炮彈,還拍攝視頻在社交媒體上“秀肌肉”,仿佛一位全球舞臺上的個人英雄。然而此舉非但未贏得掌聲,反而遭遇美國政壇和輿論的集體批評。退役將軍、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弗林怒斥其“愚蠢至極”,數萬網友留言質疑其行為是“私自發動戰爭”,嚴重威脅到美國國家安全底線。
這不禁讓人質疑:一名議員,憑什么擅自對一個與美國并未正式宣戰的核大國開火?他代表了誰的利益?又為誰在“火上澆油”?答案也許不復雜:軍火商、政治獻金、選區壓力。這位議員正是賓州軍工資本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六百萬美元的獻金背后,是美國軍工復合體對俄烏戰事“永續化”的巨大渴望。
他不是在支持烏克蘭,而是在為美國軍火續命;不是在推動和平,而是在用實際行動破壞和平的任何可能。相比這位“戰地秀肌肉”的議員,美國總統特朗普倒顯得“和平鴿”許多。他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希望俄烏本周就達成協議”,還聲稱“一旦停戰,美方將與兩國大做生意”。
然而,特朗普的“商業型和平觀”并未給局勢帶來轉機。當前的白宮、五角大樓與國會并不統一:一邊是要求“談”,一邊是推動軍援,一邊甚至直接參與戰斗。外交語氣尚未統一,軍事行為卻在不斷升級。特朗普雖大權未掌,但此言明顯是為其2024再戰白宮提前試水。
但誰都明白,普京不會因為特朗普一紙微博就主動撤軍;澤連斯基也不可能為迎合華盛頓而放棄主權訴求。更何況,美國內部對烏克蘭戰事的態度早已撕裂,支持與反對者形成激烈對峙。這場看似“和平漸進”的表演,其實是新冷戰結構下的慣性產物。西方國家想讓烏克蘭成為“可控戰場”,既能遏制俄羅斯,又能帶動軍工經濟。但俄方顯然也在謀定而動,不急不躁地等待對手內部分化發酵。
普京不斷釋放“和平信號”,但絕不輕易讓步;澤連斯基呼吁“無條件停火”,卻不妥協核心利益;美英法則一邊高呼和平,一邊繼續運送彈藥;甚至連美國議員都能親自拉響戰爭開關。
這不是和平進程,而是一場披著外交外衣的全球算計,是一張“火中取利”的地緣大圖。一旦誤判、擦槍或借勢,整個歐洲都可能再度墜入冷戰裂谷。
復活節是寬恕、復和、希望的象征,但現實的國際政治卻一次次用炮聲撕破和平的幕布。從莫斯科到基輔,從倫敦到華盛頓,每一次“談判倡議”的發布,每一份“停火聲明”的出臺,似乎都只是下一輪對峙的鋪墊。更可悲的是,連“和平”本身都已被武器化,被媒體與政客當作塑造民意的工具。
俄烏沖突,早已不只是兩個國家的戰爭,而是整個世界秩序重塑的試煉場。而所謂“和平”,在大國博弈面前,也許永遠只是寫在公報上、說給選民聽的幻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