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4月2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劉胤衡 記者陳曉)北京市延慶區人民法院今天召開“法融青春”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工作品牌成立三周年新聞發布會。會上通報,2022年至今,延慶區法院涉少民事案件調解成功率穩步提升,刑事、行政案件無一發回改判;妥善處理多起撤銷監護人資格案件,幫助15名兒童擺脫困境;聚焦未成年人保護重點領域,發出12份司法建議,反饋落實率100%。
受害者的手寫信。延慶區人民法院供圖
一起涉未成年人典型案例備受關注。2023年2月,13歲的初中女生劉某遭同年級男生王某編造含性暗示侮辱性謠言并在校內散布。劉某因此遭受不明真相同學的議論和異樣目光,承受著巨大的身心壓力,罹患童年期情緒障礙,家長無奈為其辦理休學。2023年年底,劉某起訴王某及其監護人,主張名譽權侵權賠償。
延慶區法院審理后認為,同學關系是原告劉某最主要的社會關系,在這樣的客觀環境下,對于事發時剛滿13周歲、正處于青春期的劉某而言,與其有關的黃謠在同學中傳播,對她必然會產生聲譽毀損、評價降低的負面效果,故認定王某的行為已對劉某構成名譽權侵害,最終判決王某的監護人賠償劉某醫療費、交通費、補課費、精神損害撫慰金共計9162.98元。一審判決作出后,各方當事人均未上訴,劉某經心理疏導后重新返回校園,并向承辦法官郵寄感謝信,信中寫道“公平公正判決讓我看到了希望,也幫助我在以后走出這件事的陰霾”。被告方表示由此案受到教育,于判決生效當日,向原告履行賠償義務。
延慶區法院刑事審判庭副庭長呂行菲表示,近年來,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和社交媒體的普及,黃謠的罪惡之手開始伸向校園,部分校園黃謠逐漸演變成校園欺凌事件,嚴重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破壞清朗的校園環境。
呂行菲表示,該案辦理過程中,延慶區法院與轄區職能部門高效聯動、職能互融。法治副校長進校開展反校園欺凌的主題講座,制作動漫微視頻“E法護未來”,開展網絡普法。將辦理涉少刑事案件的判后回訪幫教、開展法庭教育、被害人心理疏導等特色工作模式融入民事案件辦理,豐富涉少民事案件審判延伸工作形式。
發布會現場。延慶區人民法院供圖
據悉,延慶區法院探索實踐“融合式”少審工作機制,在各類涉少案件辦理中均落實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則;組織優化旨在專業化少審隊伍,在立審執各階段組建專業辦案團隊,成立由各庭室業務骨干組成的內部人才庫和由行業專家構成的外部人才庫,以“固定辦案團隊+人才庫動態合議”模式辦理各類涉未案件;模式革新聚焦特色工作,訴前專點對接實現糾紛“一攬子”化解,設立全國法院系統首個區級家庭教育指導中心,開展家庭教育指導,依托平安校園先議辦公室,實施“涉校糾紛化解+不良行為矯治”雙先議。
延慶區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董曉軍介紹:“延慶法院將持續擦亮‘法融青春’品牌,繼續優化機制,依托平安校園先議辦公室,對涉校糾紛和校園不良行為開展‘雙先議’,防止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加強品牌賦能,開展‘守護花開’山區女童保護行動,打造青少年冰雪運動司法保護樣本;強化理論研究,重視成果轉化,培育典型案例,為少年審判工作提供‘延慶經驗’。”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