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白馬寺內(nèi)有傳說中的狄仁杰墓,近日,此處被掛牌明確為狄仁杰墓,引發(fā)多方關(guān)注。
但史料沒有關(guān)于狄仁杰葬于白馬寺的明確記錄。由于狄仁杰與武則天內(nèi)寵薛懷義均被封為“梁國公”,不排除因封號混淆而誤認墓主。事實上,北宋時期時人已將此墓認作狄仁杰墓,并建祠堂祭祀。元明時期繼續(xù)立碑紀念,形成文化慣性。
原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今天就此事接受澎湃藝術(shù)采訪時說,狄仁杰墓掛牌可能是一種文旅方面的舉措,并不意味著該處墓主人就是狄仁杰,“從考古角度而言,并沒有考古證據(jù)可以證明該處是狄仁杰墓。”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懷英,號祁溪,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小店區(qū))人。 唐代政治家、一代名相。 拜相期間,他諫阻了武則天遠征拓疆計劃,后為匡復(fù)唐室,冒死進諫,促使武則天下定決心召回廬陵王李顯,并立為太子。公元700年九月病逝。
古籍中的唐代名相狄仁杰肖像
屬地政府:白馬寺古墓主人是否狄仁杰,尚無法給出確切答復(fù)
洛陽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300米處有一圓形土丘,墓前立有兩塊石碑:東碑為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重立,刻“有唐忠臣狄梁公墓”八字;西碑為明天順三年(1459)立,記錄元明文人贊頌狄仁杰的詩文及序文。墓周設(shè)有碑亭和石獅,南北墓碑分別為“大唐名相狄仁杰之墓”和“大唐名相狄梁公墓”,但均為后人重新刻寫。
洛陽市白馬寺內(nèi)的“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公告公示牌”注明狄仁杰墓
日前,相關(guān)工作人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掛上是公示牌是因為“已經(jīng)確認了,如果不確認也不會掛。”而洛陽市文物局工作人員表示,目前主流的觀點是,根據(jù)現(xiàn)場碑刻記載以及史料分析,白馬寺內(nèi)該墓就是狄仁杰墓,至于外界有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也是正常的。
白馬寺的狄仁杰墓直接責任單位為瀍河區(qū)白馬寺鎮(zhèn)人民政府,公告公示單位為瀍河區(qū)文旅局。作為直接責任人的白馬寺鎮(zhèn)政府相關(guān)工作人員4月22日在接受大皖新聞采訪時也回應(yīng)稱,對于是否能最終確認墓主人為狄仁杰,他們尚無法給出確切答復(fù)。
考古學者:無史料記載狄仁杰葬于白馬寺,或為薛懷義之墓
對于最新掛上的“狄仁杰墓”公示牌,原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今天接受澎湃藝術(shù)采訪時說,掛牌可能是一種文旅舉措,并不意味著該處墓主人真的就是狄仁杰,“從專業(yè)的考古角度而言,并沒有考古證據(jù)支撐說該處是狄仁杰墓。”
考古學者蘇健在河南文博研究學術(shù)刊物《中原文物》曾撰文表示,狄仁杰葬于白馬寺,史無載文,也無可能。而《資治通鑒》記有:“僧懷義益驕恣,太后(武則天)惡之。……使建昌王武修寧帥壯士毆殺之,送尸白馬寺,焚之以造塔”。僧懷義即薛小保,武周時白馬寺住持和尚。因系武則天內(nèi)寵,史稱“野狐禪”。又因他主持修洛陽唐宮內(nèi)的明堂、天堂,“以功拜左威衛(wèi)大將軍、梁國公”。因其葬于白馬寺,又為梁國公,與狄仁杰同一封號,故宋人范致虛誤以為這里就是狄仁杰墓而建祠、刻石、表墓。如此以訛傳訛至明清不輟。
據(jù)以上考析,白馬寺墓當為薛懷義之墓,系武周造塔傾塌之后,宋龍圖閣學士范致虛于大觀元年所筑。
洛陽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第一所官方興辦的寺院
一位唐代文史研究者對澎湃新聞?wù)f:“憑明清的碑刻斷定唐代古墓,缺乏唐代實物證據(jù),結(jié)論讓人生疑,而且,狄仁杰生前一直反對武則天崇佛,與白馬寺的佛教背景不符,且其家族墓葬多集中在邙山。但由于元明之際的文化慣性,大眾口耳相傳,以及地方爭奪名人文化資源可以促進文旅發(fā)展,當?shù)匚穆貌块T樹碑也是可以理解的。”
洛陽邙山有狄氏家族墓葬考古證據(jù)
另一被認為是狄仁杰墓的地點是洛陽邙山雙碑凹(地處洛陽孟津縣翟泉村北)。
據(jù)悉,雙碑凹雙碑中,西碑原本保存較好,有“大唐故邛州刺史狄府君之碑”字樣,此碑篆額為“大唐故邛州刺史狄府君之碑”,凡3行,行4字。正文作正書,凡31行,滿行61字。字跡清遠古雅,微雜魏碑墨意,雖不名書丹人,視其風姿則似法從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當出自大手筆。清代王昶《金石萃編》錄其殘文考其人事。狄仁杰之父狄知遜身后追封邛州刺史,故這里便是狄知遜的埋骨之地。
雙碑凹西碑
據(jù)洛陽學者蘇健上世紀80年代訪雙碑凹撰文記載:相傳孟津梁周村為狄仁杰故宅,村南有其墓,去雙碑凹約10公里。清《孟津縣志》卷三載:“唐右相梁國公狄仁杰墓在縣西(孟津老城西)梁周村南。按舊志,昔有取土者得志石。知為狄公墓,今冢之西偏闕處是也。疑為其子狄光嗣墓。”而《河南府志》卷八五《藝文志》三《唐梁國公狄文惠祠墓記》又云:“洛城東二十里白馬寺左有石,題唐忠臣狄梁公墓”,言子孫“其卒,皆不袝葬。豈年也殊邈,落寞弗可考,柳祀事崗修夷,沒為禾黍地也。乃若公之墓,歷五代宋,元以來,巋然獨存,書石路旁者,張目即見卒未聞有拜墓下者矧祀事哉!”從這些記錄可以看出,對梁周村、白馬寺兩處的狄仁杰墓,在明清時已提出質(zhì)疑。
據(jù)記載,清代學者武億、黃易來此考察,曾推測認為:先前有人在這一帶訪得狄梁公墓碑,便將之就近安放在白馬寺東側(cè),卻不知狄氏族墓在更北邊的雙碑凹。武億記有:“往時,洛陽令王君宇嘗為溧陽狄氏訪其先墓,得梁公碑于草間。遂豎置白馬寺東偏,因封樹焉。不知狄氏先墓固在平樂北山上,俗名‘雙碑凹’者,以此也。”
上世紀90年代,雙碑凹附近的孟津縣平樂鄉(xiāng)上屯村又出土了狄仁杰曾侄孫狄兼謨的墓志,再一次證明狄氏家族墓地位于此。墓志盛贊狄公“天錫大忠,獨遏鳴牝,續(xù)皇綱于既絕,復(fù)明辟于已廢,振耀今古,聯(lián)輝□書”,還明確記述了狄兼謨“葬于河南府洛陽縣金墉鄉(xiāng)雙洛村,祔梁公之塋”。其中的“祔梁公之塋”,被認為即附葬于狄仁杰墓旁。
洛陽博物館一位研究人員告訴澎湃新聞,雙碑凹地處漢魏洛陽故城金墉城北,其實是符合唐代高門大族聚族而葬的習俗(如李德裕、姚崇家族)。狄仁杰父親與曾侄孫的墓葬均在附近,進一步佐證狄氏家族墓地的真實性。
對于邙山雙碑凹是否存在狄仁杰墓,原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對澎湃新聞表示,從家族墓的考古證據(jù)上來說,狄仁杰墓位于這里是符合邏輯的,但由于沒有直接的考古證據(jù)支持,因此,這一說法目前尚不完備。
其他爭議地點:陜西乾陵陪葬區(qū)及其他
民國時期的《乾縣新志》稱乾陵東有狄仁杰墓,但唐代乾陵陪葬的八位大臣名單中并無狄仁杰。此說可能源于后世對“名臣陪葬”的附會。
此外,安徽省太湖縣寺前鎮(zhèn)曾建有狄公廟和衣冠冢,相傳因狄仁杰任彭澤令時惠及當?shù)兀傩崭心疃ā?959年因花亭湖蓄水,原址被淹,后建“狄公亭”紀念。其實與墓地是否在此并無關(guān)系,
一些歷史考古學者對澎湃新聞表示,多地出現(xiàn)狄仁杰墓,反映了后世對其歷史地位的尊崇,而地方爭奪名人文化資源,事實上可以促進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從目前的考古證據(jù)看,如果真的存在狄仁杰墓,在邙山雙碑凹附近的狄氏家族墓一帶的可能性更大。
附:狄仁杰墓爭議時間線
唐代:狄仁杰逝于久視元年(700年),葬地無明確記載。
宋代:認為白馬寺墓為狄仁杰墓,建祠紀念。
元明:立碑強化白馬寺墓的傳說。
清代:清代學者武億、黃易來邙山雙碑凹考察,發(fā)現(xiàn)狄氏家族墓葬線索,推測認為白馬寺的狄仁杰墓為誤會。武億記有:“往時,洛陽令王君宇嘗為溧陽狄氏訪其先墓,得梁公碑于草間。遂豎置白馬寺東偏,因封樹焉。不知狄氏先墓固在平樂北山上,俗名‘雙碑凹’者,以此也。”
現(xiàn)代:狄仁杰父親狄知遜墓葬碑篆額為“大唐故邛州刺史狄府君之碑”。上世紀90年代出土狄仁杰曾侄孫狄兼謨的墓志,證明狄氏家族墓地位于此,并證實了武億和黃易的判斷。該墓志出土地及所記葬地說明其曾叔祖梁國公狄仁杰的墓域或也在今孟津縣翟泉村北的雙碑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