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白宮當地時間4月15日宣布:由于中國采取報復性措施,中國輸美商品現面臨最高達245%關稅。
最新關稅口徑:245%!
美國長期以來都是中國水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然而,近年來,受美中貿易戰、301關稅以及美國國內對進口水產品監管收緊等多重因素影響,中國對美水產品出口量已大幅下滑。
此次關稅的再度升級,極有可能徹底改變中國水產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我國哪些水產養殖品種及飼料原料等會受到影響?農財寶典-大國漁業整理了以下內容,僅供參考。
水產品種
羅非魚??
我國羅非魚產量170萬噸-180萬噸,2024 年我國對美國出口羅非魚 12.74 萬噸,出口額達 42493.18 萬美元,出口量占全國產量的近10%。
作為一個出口依賴型產業,我國羅非魚產業受關稅波動影響立竿見影,而且影響重大。近期,廣東、海南的大部分魚片廠無奈選擇停止訂貨,這使得羅非魚塘頭價暴跌,海南地區更是已經跌至成本線邊緣。
近期價格波動來主要是養戶恐慌出魚,加快了行情的下滑,實際上目前大魚存塘量不多。據了解,在廣東茂名,羅非魚價格約為 4 元 / 斤,相較于上周,每斤下跌了 0.8 元;江門地區的價格約 3.7 元 / 斤,較上周下跌 0.9 元 / 斤,跌幅較為顯著;云浮的價格約 4.2 元 / 斤,較上周也有 0.1 元 / 斤的下跌;佛山和肇慶地區,價格較上周普遍下跌了 0.2 - 0.3 元 / 斤。海南地區,1.2 斤規格的羅非魚價格約 4 元 / 斤,較上周下跌了 0.3 元 / 斤 。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于 2020 年,2024 年中國對美羅非魚出口量下降了 4.925%,這體現出我國對美國羅非魚的出口依賴度正逐步降低。此外,多年來我們也培育了較為成熟的羅非魚內銷市場,中國有14億人口,內銷市場潛力巨大。從長期視角分析,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對我國羅非魚出口的影響相對有限。
南美白對蝦??
近期國內“鬧蝦荒”,業內預計蝦價持續向好。當前各規格蝦供應稀缺,短期內無大量新蝦養成上市,市場供需失衡推動價格上行。江蘇如東 20 頭大規格白蝦率先漲價并穩固在高位,廣東江門白蝦價格則持續跟漲,反映出市場對蝦需求迫切但供應不足的現狀。
短期來看,在 4 月底華東鍋爐蝦上市前,供應緊張局面難以緩解,南美白對蝦價格仍將維持高位。待 4 月底新蝦上市,市場供應增加,價格或逐步趨于平穩,但具體仍需關注實際上市量及市場消化情況。
受加征關稅影響,中國對蝦出口也存在一定的風險,美國進口商轉向越南、印度等競爭對手,中國蝦類出口份額面臨擠壓。此外,飼料原料(如豆粕)價格因中美關稅互征上漲,進一步推高養殖成本。
蟹類(梭子蟹等)??
我國出口鞋類產品主要包括凍梭子蟹、加工蟹制品。2021年,中國蟹類的出口量達到最高點,為1.19萬噸。然而,從2022年開始,出口量有所減少,2022年1-9月出口量為1.19萬噸,同比減少了18.77%。
這次加征關稅主要影響加工出口型企業。美國市場對蟹類產品需求較高,但高關稅削弱了價格競爭力。為了增強國際競爭力,中國需要從出口產品品類、消費者需求、精深加工增值等方面加強努力。有的企業嘗試通過海外倉備貨(如保稅區中轉)或轉向中東、東盟等新興市場以規避關稅。
叉尾鮰??
鮰魚作為中國對美出口的傳統品種,關稅增加導致美國進口商采購成本上升,訂單量下滑。疊加越南等國的競爭,市場份額進一步被擠占。部分企業轉向歐盟市場,利用其高品質需求提升加工標準,或通過電商拓展內銷渠道。
春節以來,國內叉尾鮰市場呈現 “先穩后漲,區域分化” 的特點。春節后,市場需求短暫減少,但隨著加工廠陸續開工,價格整體下滑幅度有限,部分產區標魚價格穩中有升。進入 4 月,受存塘量縮減、病害(如套腸病、水霉?。┯绊?,市場供需結構進一步變化。
預計短期內,叉尾鮰價格將延續“標魚挺價、大規格企穩”的態勢。隨著4月下旬氣溫穩定,病害得到控制,前期病魚沖擊減弱,標魚稀缺性進一步凸顯,價格或繼續上行。中長期看,由于前期投苗量銳減,2025年產量整體下降,疊加消費端(如烤魚市場)需求回暖,叉尾鮰價格有望保持高位,標魚價格存突破前期高點的可能,但需關注病害防控效果及新苗投產后的供應恢復節奏。
三文魚(加工環節)??
主要受關稅政策間接沖擊,中國從美國進口阿拉斯加三文魚進行深加工后轉銷全球,關稅增加導致加工成本上升,企業可能減少美國原料采購,轉向挪威或智利等產地。
大宗飼料原料
大豆及豆粕??
美國是中國大豆進口的重要來源國,加征關稅后,美豆到岸成本增加,導致豆粕生產成本大幅上升,推高飼料成本,由此帶來連鎖反應——逼迫中小養殖戶退出市場。
中國近年來持續推動農產品進口多元化,巴西已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大豆供應國,但面臨巴西港口擁堵、物流延遲等瓶頸,可能加劇季節性供應波動。數據顯示,2016年到2024年,美國在中國大豆進口市場上的份額從40%大幅減少到18%;但同時,中國仍是美國大豆最大的出口目的地。
中國可能放寬阿根廷、巴西轉基因大豆新品種審批以緩解供應壓力,但需平衡國內非轉基因大豆保護政策,增加市場不確定性。
玉米??
美國玉米加征關稅后,國內玉米現貨價上漲,同時高粱等替代品進口成本同步攀升。2024年中國進口美國高粱420萬噸,關稅加征后轉向澳大利亞、阿根廷采購,但兩國短期產能有限,可能造成供應缺口。
根據海關數據,2024年中國玉米進口量為1364萬噸,其中從美國進口207萬噸,占比約15%。巴西已取代美國成為中國玉米最大的進口來源國。加征關稅后,美國玉米的進口成本將顯著高于巴西,進一步推動企業轉向南美采購。短期內,這一政策可能推高國內玉米價格,但長期來看,將促進國內玉米種植結構調整,增加相關產品播種面積,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維護糧食產業安全。
可以通過擴大俄羅斯、烏克蘭玉米進口緩解壓力,并鼓勵小麥、稻谷替代玉米用于飼料生產,但需額外添加合成氨基酸以彌補蛋白質差異,綜合成本仍較高。
高粱與DDGS(酒糟蛋白飼料)??
高粱主要用于替代玉米,關稅加征后進口量下降,轉向澳大利亞或阿根廷采購,但產能不足導致替代成本上漲。
DDGS作為飼料蛋白補充來源,美國DDGS進口受限,疊加禽肉骨粉進口暫停(占中國進口量的15%),進一步加劇蛋白原料供應緊張,推高飼料企業成本。
禽肉骨粉??
中國暫停3家美國禽肉骨粉企業輸華資質(占進口量15%),導致飼料蛋白補充受限。替代來源(如南美)價格上漲,短期內加劇飼料蛋白供應壓力。
近年來行業也在不斷調整,飼料企業嘗試通過菜籽粕、葵花粕等替代蛋白原料,但需調整配方平衡氨基酸,導致料肉比上升0.1-0.15,影響養殖效率。
添加劑??
關稅政策使得添加劑成本上升。從美國進口的維生素、氨基酸等添加劑關稅增加,推高飼料配方成本,倒逼企業轉向國產替代或調整營養配比。
美國對等關稅對飼料原料的影響呈現“成本驅動型通脹”特征,大豆、玉米等核心品種受沖擊最大,需通過政策調控、技術升級和供應鏈重構緩解壓力。短期內行業面臨成本上漲與整合加速,長期則倒逼國產替代和產業鏈韌性提升。
文章來源:農財寶典,轉載請注明來源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