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日寇沿著子牙河進犯河北滄州獻縣,由于國民黨軍隊已向南逃竄,縣政府、保安團、警察等也四處潰散,獻縣的愛國人士遂自發的組織武裝奮起反抗,地主豪紳也組織起聯莊會等保家護院,一時間獻縣境內“司令賽牛毛”。
在眾多武裝中,有六支比較大的武裝,在我黨的感召下,先后接受我軍整編,在此后的戰斗中,逐漸發展成三支戰斗力強,屢立戰功的抗日主力部隊。
三支發展為抗日主力部隊
回民義勇隊。1938年春,原命革命軍暫編第一軍第二十一師第四團團長馬本齋在家鄉發動回民奮起抗戰,組織了一支以回民為主的抗日武裝稱回民義勇隊,亦稱回民抗日自衛隊。
剛開始,該自衛隊只有二三十人,武器半數,群眾稱之為“撇子隊”。雖人數不多,槍支少,但經過訓練,作戰勇敢,曾多次到河間沙河橋一帶伏擊日寇,襲擊敵人小股部隊,繳獲武器裝備自己。在戰斗過程中兵員不斷擴大,裝備不斷改善,到五月已發展到三四百人,編為三個連。
經與“冀中回民抗日救國會”聯系,接受冀中軍區領導。軍區派來共產黨員劉文正同志(定縣人)為政治部主任,部隊改稱“回民教導隊”。六七月間,奉冀中軍區命令,與“中回民干部教導隊”合編,改稱“回民教導總隊”。馬本齋任總隊長。
1939年6月,在饒陽小官廳一帶靠近冀中軍區休整,正式改名為冀中回民支隊,軍區派來郭陸順同志為政治委員。下設三個大隊,約2000人。經過整頓和戰斗鍛煉,成為了一支軍政素質好,戰斗力強,屢立戰功的革命部隊。
四十八村聯莊會。這支武裝,是1937年9月,由城西泛區四十八村組織起來,故稱四十八村聯莊會,600余人,武器是從各村動員來的,有手提式沖鋒槍、捷克式輕機槍、湖北造大炮等,武器比較先進,子彈充足。總部設在大章村。總負責人王守箴,東三角人;軍事指揮李星五,張支根村人,曾任福建省督軍、哈爾濱警察局長等,因看不慣舊部隊的黑暗離職回家。
其主力駐大章和東三角,200多人,其他分隊駐朱栗莊、元昌樓、文都村、八里莊等邊緣村莊,有警集中,無警分散,軍需供應由各村負擔。
中間為李星武
1937年底,該會和陌南苑進忠部派代表到肅寧城與“河北游擊軍”司令部聯系,請求加委,派人領導。“河北游擊軍”認為四十八村聯莊會群眾基礎不錯,有參加抗日的愿望,為開辟獻縣抗日工作,遂予以承認,給以“第二十八大隊番號,發給袖章2000個,并指示其繼續擴大隊伍。
1938年春,趙承金部進駐獻縣,與聯莊會王守、李星五會談,商定改編四十八村聯莊會,接著在大章召開動員改編大會,并吸收各村群眾代表參加。聯莊會改編為“冀中軍區一分區第二十大隊”,李星五任大隊長,王偉任政治處主任。1939年,整編為冀中軍區七支隊第十六團。后該團成為一支英勇善戰,立下戰功的主力兵團。
王守箴1938年6月擔任獻具抗日政府實業科長,后病卒。
李星武曾任縣參議員、政府委員等職,1965年因病去世。
津南人民抗日自衛軍。這支武裝也是在獻縣地區發展壯大起來的。1938年春,博野民軍司令張仲翰率部來獻縣活動,住商家林鎮。該部團長張文祥暗地與國民黨反動軍閥張萌梧勾結,與5月在張仲瀚去博野時,解除了張仲瀚部特務營的武裝,率部離去。后張仲翰又以其警衛連為基礎,成立“津南人民抗日自衛軍”。
張仲瀚司令率部返回獻縣后,首先與陌南苑進忠營合編,在商家林、韓村、崔爾莊等地進行抗日活動,曾一度攻克磚河車站,斃傷日寇十余名。在獻縣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部隊不斷擴大,發展到1300多人。
一九三九年該部編入一二〇師,成為一支戰斗力很強的主力部隊。此后張仲瀚歷任八路軍120師359旅津南自衛軍司令員、719團團長、鄂北軍分區司令員。
張仲瀚
解放戰爭中,張仲瀚歷任新建一軍六旅旅長、西北野戰軍二縱六旅旅長、第一野戰軍第六師師長。
建國后,張仲瀚歷任九軍政委,22兵團政治部主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副政委、第二政委、黨委第二書記,新疆軍區副政委、新疆自治區黨委常委,中共農墾部副部長等職。1980年3月9日在北京逝世,終年65歲。
一支并入津南人民抗日自衛軍
苑進忠營。1937年冬,陌南鎮人苑進忠組織起一支抗日義勇軍,自任營長,故該支武裝稱苑進忠營,該營設有政治部,地下黨員岳獻文為主任,常駐陌南,約200人,編為三個連,槍支是從各村動員來的,所需供應在附近村莊攤派。
1937年底,經與四十八村聯莊會協商,共同派人去肅寧縣城與“河北游擊軍”司令部聯系請求加委。因苑營內部不穩,沒有給予番號和袖章。但苑營堅持抗日不擾民,受到肯定和鼓勵。
苑進忠
1938年春,苑進忠又到肅寧向孟慶山司令匯報情況,研究改編諸事,在苑離營期間,部分隊伍投奔饒陽河北游擊軍第九團,苑返回后,找到九團說明情況,把隊伍拉回大部。不久,苑與張仲翰司令取得聯系,苑營全部編入“津南人民抗日自衛軍”,改編為“津南自衛軍第一支隊”,苑進忠任支隊長。1939年7月,該部隨張仲翰司令并入120師359旅津南抗日自衛軍。
整編后,苑進忠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并加入中國共產黨。后歷任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實業處合作科科長、第四專署實業科長、華北合作總社主任。
建國后,苑進忠任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委員會委員,1958年3月13日病逝。
一支因創建人被害瓦解
的大馬訓練鄉團。該團是1937年9月,由共產黨員張德馨同志和馬本齋共同組建。張德馨,張大馬人,1932年在泊鎮九師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在沙洼高小任教時發展黨員,建立黨支部;1934年,黨組織遭到破壞后,轉移到外地教書;1936年回家,從事抗日救亡的宣傳活動,在沙洼張大馬高小內頗有影響。
"七七"事變后,為組建抗日武裝,張德馨在張大馬、沙洼、南柯營等村莊組織鄉團進行訓練,一經號召就有二三百人參加,隨后張德馨邀請東辛莊回民愛國志士馬本齋共同領導,張負責政治,馬負責軍事,極為嚴格認真,意欲組建一支訓練有素、抗日殺敵有所作為的軍隊。
1937年12月,張德馨連同骨干六七人,不幸被鄧莊反動武裝頭子鄧四慘殺,該鄉團隨即瓦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