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具體資料贅述在文中結尾
4月15日,西南大學科研團隊在涪陵武陵山大裂谷調查時,就驚喜的發現新物種“異鱗石山棕”,而且整整有1000多株!
而這不僅屬于重慶特產,更是全國獨一份,按理說網友們在看到之后肯定會十分的驚喜,但不料網友卻紛紛嘲笑他們為“磚家”,不僅表明這種東西隨處可見,甚至小時候還經常用它的葉子編織玩具。
那么,網友為何會這樣說?這項發現究竟是“炒作”還是確有其事?
大笑質疑
2025年4月15日,“涪陵發布”發布視頻稱,西南大學科研團隊在重慶涪陵武陵山大裂谷的峭壁上發現了新物種。
該物種被命名為“異鱗石山棕”,而且在視頻中,李先源教授還介紹說,它的葉鞘纖維柔軟,葉子背面有兩種不同形態的鱗片,并且數量稀少,僅存大約1000株,是重慶獨有的植物。
最初是為了分享學術研究的視頻,沒料到在網上掀起了一場巨大的風波,情況出乎意料,畢竟網絡上的反應遠遠超出了預期,事件的發展走向令人難以預料,引發了意想不到的社會影響。
“這不就是小時候用來編玩具的棕樹嗎?”、“專家應該多去實地考察,了解實際情況吧?”這類質疑聲不斷出現,其中嘲諷的意味非常明顯,一些人認為,這種植物外表普通,和常見的棕樹很像,專家過于夸大,制造神秘感。
當然,也有很多網友反駁這些質疑,他們強調科學發現的嚴謹性,認為外行人不應該隨意評價,即使外觀相似,也可能存在基因上的差異。
這場網絡爭論,也讓“異鱗石山棕”成為輿論焦點,更是讓李先源教授及其團隊感到意外,面對突然出現的網絡輿論,李先源教授決定直接做出回應。
為了回應公眾的質疑,他首先說明這項研究并非一時心血來潮,而是從2017年發現到2019年發表論文,歷經數年嚴謹的研究。
然后他還詳細解釋了異鱗石山棕與普通棕樹的不同之處,特別展示了異鱗石山棕、石山棕和兩廣石山棕在葉鞘纖維和鱗片形態上的明顯差異,以此證明它的獨特性。
為了打破大眾認為“專家只會待在辦公室”的印象,他還強調團隊多次深入武陵山大裂谷進行實地考察,他提到為了對比觀察不同石山棕的特征,僅僅廣西就去了兩次,足見研究的深入程度。
懸崖峭壁上的新發現
2017年冬天,在一次次普通考察中,李先源教授團隊注意到了這些懸崖上的棕樹,尤其是在零下3℃的寒風中,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約1.5米高的棕櫚狀植物葉片盡落,僅余光禿的莖干。
這時候李教授就憑借植物研究的經驗,覺得這可能是一個尚未被人們認識的新物種,為了證實這個猜想,李教授及其團隊開始了漫長而艱苦的研究。
畢竟異鱗石山棕生長在危險的山崖上,難以尋覓,即使找到也常常是冬季,枝葉凋零,無法辨認,尤其是要想采集這種植物的樣本,特別是完整花果,難度非常大。
為了獲取研究所需的完整樣本,李教授第二年多次前往武陵山,他說自己去了大裂谷至少六次,每隔十幾天就去一次,但始終未能如愿。
最終,在景區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李先源教授團隊終于成功采集到異鱗石山棕的花果樣本,而這也為后續的物種鑒定和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外觀來看,葉背鱗片呈現奇特的"雙態結構",既有如魚鱗的塊狀凸起,又有粉末狀晶體附著,這種形態在棕櫚科植物中尚屬首次記錄。
為了驗證其獨特性,該團隊歷時18個月,先后7次采集不同生長周期的標本,最終在顯微觀察中發現其花粉粒紋飾的獨特性狀。
雖然說許多人在小時候可能就見過它,甚至用葉子編過玩具,但是在他們眼中,它只是常見的棕樹,不會深入研究植物學分類。
普通人覺得它們可能差不多,沒啥特別的,但是,專業人士通過研究,能夠發現它與已知物種的區別,畢竟科學家需要經過形態學、解剖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等嚴謹研究,才能最終確定一個新物種。
尤其是根據,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專家指出,全球每年約有2000個植物新種被發現,其中30%都曾被當地人“熟視無睹”。
主要信息來源:
原文登載于上游新聞2025年04月21日關于西南大學團隊發現新物種遭網友質疑,當事教授回應:研究過程很嚴謹,面對質疑不生氣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