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安岱
編輯 | 暴雨
前不久,堅持擦邊三十年的椰樹集團放話,“不上市、不合資、不搞房地產”。
即便專注椰汁飲品耕耘,椰樹努力多年,2023年全年營收也只不過50億,還是靠6000員工實現的。
而另一邊,2017年才殺入中國的泰國企業IFBH,憑借 if 椰子水在中國1年狂攬11億人民幣。
更神奇的是,它只靠46人就創下了11億的“輕資產神話”,在中國沒有1名員工,沒有1個倉庫,沒有1家工廠。
If 是怎么做到的?其表面輕盈、增長驚人的表象之下,竟然是左手倒右手的資本游戲?
中國成就了if椰子水
if椰子水得感謝瑞幸。
2017年if剛進入中國內地時,椰子水滲透率不足0.3%,人們對它還沒有什么興趣。直到2021年,瑞幸用生椰拿鐵征服中國人的味蕾,椰子水才逐漸被中國消費者認可。
《南方周末》說:瑞幸開創了整個飲品界的生椰紀元。如今,幾乎每一個奶茶店的飲品里,必定會有椰子的一席之地。
2022年5月,if 椰子水首次出現在李佳琦直播間,5萬件商品瞬間售空,次日又登上劉耕宏直播間。在頂級流量的帶動下,if 旗艦店銷售額當月同比增長接近十倍,環比增長超過300%。
除此之外,椰子水在中國的爆火,還和健康化消費風潮有關。配料表中除了“100%椰子水”,并無任何添加劑,低熱量糖分少,被人們視為“健康飲品”。椰子水具有鉀、鈉、鎂等電解質,清爽又解渴,運動間隙來兩口,瞬間補充能量。
可以說,是中國的生椰時代成就了if椰子水,而不是if撬開了中國市場。
靠著椰子水if,IFBH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
2023年、2024年,IFBH的營業收入分別為8744萬美元、1.58億美元,凈利潤分別為1675.4萬美元、3331.6萬美元。
其中椰子水產品是IFBH最大的收入來源,2024年收入約1.51億美元(約合11億人民幣),超過九成的椰子水銷往中國。
據灼識咨詢報告稱,按零售額計算,自2020年起,IFBH在中國內地椰子水飲料市場連續五年居于榜首,超越第二大競爭對手七倍以上。
盡管IFBH仍雄踞中國椰子水市場之首,但其護城河正在崩塌。
一方面,椰子水的爆火吸引了更多玩家入場。
超市、便利店貨架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椰子水。據統計,市面上主流椰子水品牌已超過50個。除了佳果源、歡樂家、可可滿分、佳樂等傳統椰子水品牌外,if的競爭對手還有許多中小品牌以及盒馬鮮生、樸樸超市、山姆等零售品牌。
另一方面,隨著眾多玩家涌入椰子水賽道,價格戰一并打響。
十年前330毫升賣十四五元的椰子水,現在9.9元可以買到1升。堅持走高端路線的if椰子水,難免受到沖擊。
競爭對手顯著增加、價格戰愈演愈烈,if在中國的市占率一年暴跌25%。
當椰子水市場紅利消失,來到了出清的前夜時,IFBH上市就是在與時間賽跑。
背后金主對賭協議壓頂
IFBH急于上市,不僅因為外部競爭激烈,更關鍵的推力來自背后的金主。
IFBH的創始人Pongsakorn Pongsak是泰國富二代,今年45歲,2013年創立了if品牌。
2024年3月15日,IFBH、General Beverage及創始人Pongsakorn Pongsak與Aquaviva Co.,Ltd.簽訂了一份股份認購協議。根據該協議,Aquaviva以1750萬美元認購了IFBH 11.11%的股份,使公司投前估值達到1.4億美元。
但這一融資行為附加了嚴苛的條件:
如果IFBH未能在2026年12月31日前完成IPO,投資者有權要求Pongsakorn Pongsak以每年凈12%的內部回報率回購其持有的全部股份。
也就是說,如果IFBH未能在2026年底之前完成IPO,創始人Pongsakorn Pongsak需支付大約2424萬美元。
而這兩千多萬美元對IFBH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呢?
截至今年2月28日,IFBH賬上僅剩3032.7萬美元,而在兩個月前還有5481.8萬美元,短短兩個月內賬面資金蒸發近2500萬美元。
對于一家賬面資金迅速縮水的公司來說,這無疑是巨大的壓力。
這項對賭協議,如懸在IFBH頭頂的達摩克里斯之劍,迫使它加快上市的腳步。
輕資產背后的關聯交易迷局
IFBH沖擊港交所一事,最為外界津津樂道的,是其“輕資產模式”的商業神話——整家公司沒有一個倉庫、沒有一家工廠。
這場“輕資產模式”的造富神話中,“代工”和“第三方”功不可沒:代工廠商負責制造,第三方物流供應商負責運輸,及第三方分銷商負責銷售與配送。
極致高效的運作鏈條背后,員工竟只有46人:
新加坡3人,負責財務和行政;
泰國43人,銷售、研發、倉配、行政財務人事員工數量分別為20人、5人、6人、12人。
在占9成市場的中國連1個員工都沒有。
但更值得關注的是,IFBH募集資金的用途。
招股書中,IFBH計劃將募集資金用于加強倉配能力、品牌建設與市場滲透、拓展澳洲、美洲及東南亞業務、提升創新能力、組建策略聯盟及進行收購、以及一般營運資金。
而擺在第一條的“加強倉配能力”,明顯與IFBH的輕資產模式相悖。
“向代工廠提供支援”?說白了,就是募資給代工廠買設備、建廠房。
可是一家輕資產公司,為什么要募資給別人建廠?
將目光對準IFBH的最大代工廠,我們會發現它們倆有一個共同的姓氏。
IFBH和其主要代工廠General Beverage,有一個共同點股東,正是這兩家公司創始人Pongsakorn Pongsak。
代工廠General Beverage這種“既是股東,又是供應商”的雙重身份,說好聽點是牢牢地把定價權掌握在自己手中,說難聽點是牌桌下看不見的操作。
2023—2024年,IFBH向前五大供應商采購金額分別為5300萬美元和9700萬美元,占當期采購總額比例為92.3%及96.9%。除了General Beverage,其余四家供應商和IFBH合作時間并不長,均是自2020年及以后展開。
除此之外,IFBH還在招股書坦言,General Beverage在泰國銷售帶有if商標的產品,并根據商標許可協議向IFBH支付占總銷售額2.5%的非獨家特許權使用費。
換句話說,自己生產,然后賣給自己,最后再賣給泰國當地市場。
看起來環環相扣,效率極高,但問題也正出在“過于緊密”的綁定上。
2024年,if椰子水的原料主產地泰國遭遇高溫天氣,椰青減產導致價格上升,同時更便宜的越南椰青獲準進入中國市場。
但由于關聯采購協議,if仍從General Beverage采購占總需求70%以上的原料。這種情況下,if 不得不漲價20%,1L的零售價最低也要14.9元,而同容量的盒馬椰子水只要9.9元。
誠然,這種關聯采購模式,讓IFBH對核心生產環節以幾乎為0的控制力,撬動了11億元的營收,但對于IFBH來說風險大過優勢。
如今站在港交所門口的IFBH,希望用速度對抗不確定性。但真正的問題是,脫去輕資產的外衣,IFBH又剩下多少故事可講?
參考資料:
1.界面新聞:椰子水if沖擊港交所
2.鳳凰網財經:肖戰、趙露思代言的椰子水:被對賭協議“逼”上IPO 11億營收全靠“外包”
本文中所有涉及上市公司的內容,系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及監管要求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官方網站、官方社媒、定期或臨時披露的官方公告等)做出的分析與判斷,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其他商業建議。
本文中所有涉及商業人物的內容,系依據合法渠道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媒體采訪、人物傳記等)做出的分析與判斷,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其他建議。
因采納本文,或受本文影響而采取的行為及其導致的相應后果,智谷商業評論不承擔任何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