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景圣
在島內政治的劇本越演越荒誕之際,國民黨與民眾黨的一場“黨魁會談”點燃了“倒閣”話題的熱度。臺北市長蔣萬安率先拋出“倒閣”論調,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與民眾黨主席黃國昌隨后跟進,引發島內政壇一陣躁動。外界一度以為,這是否標志著在野陣營終于找到對抗賴清德的“致命武器”?但當我們揭開政治操作的表層,就會發現:所謂“倒閣”,既不是時機成熟的戰術,更不是改變格局的戰略,而更像是一次話術操作下的“政治虛招”。
從黃國昌的言辭來看,其實他比誰都清楚:倒閣救不了臺灣。當在野黨連基本的政治共識都難以建立,還奢談制度級別的“翻桌”?這是在掩蓋現實困境,還是另一種對內的情緒安撫?黃揚明的分析更加點中要害:“倒不倒閣”不重要,重要的是“時間點”。當罷免綠營民代一席未成之時,貿然高呼倒閣,無異于在空中揮拳。民進黨非但不會退讓,反而會借此強化內部動員,將藍白的攻勢反手化為自己的鞏固力量。
政治從來不是一場靠情緒贏得勝利的游戲,而是節奏、結構、資源的綜合博弈。蔡正元一語道破:“倒閣”現在提,正中民進黨的詭計。為何?因為國民黨在“大罷免”行動中已呈現頹勢,連署推進緩慢,方向混亂,議題轉移嚴重,在尚未在基層建立攻勢基礎的當口高喊“倒閣”,不僅無助于輿論風向,反而提供了民進黨“反撲”的正當性和動能。
更嚴重的問題在于,國民黨目前在立法機構頂多掌握54席票數,加上高金素梅也不過55票,距離倒閣門檻的57席仍有差距。而民眾黨的8席,并無明確表示支持,這也讓所謂“藍白合推倒閣”更像一廂情愿的幻想。民進黨表面叫囂“來啊,不怕倒”,實際上巴不得國民黨貿然出手,好順勢打出“反分裂、反亂政”的選戰標語,讓“藍白分裂”標簽徹底坐實。
倒閣本是民主制度內的重要機制,原意在于制衡行政權、保障人民利益。但在當下的臺灣政治語境中,它卻變成了一種政治表演工具。倒不成,反而可能成為“士氣陷阱”,讓支持者失望、組織潰散、外界觀感崩壞。正如黃揚明所言,若罷免無功、倒閣失敗,賴清德怕不怕是一回事,在野黨“團滅”卻是現實。
民進黨深諳“分化戰略”,他們知道只要藍白不整合,島內政壇就永遠是“一強多弱”。這次朱立倫與黃國昌見面,固然象征了某種“和解氣氛”,但是否真能轉化為行動協同、選舉資源整合?仍待觀察。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復讀“倒閣”口號,而缺乏后續部署與配套計劃,那這場會談無異于空轉一圈,制造了些“政治煙霧”,卻并無戰術推進。
藍營高層頻頻用“賴清德的獨裁”作號召,卻未能拿出真正能夠撼動其政權根基的對策。從“反廢死公投案”到“大罷免”,議題設置混亂、戰線拉長、目標模糊,戰略主軸不明,導致支持者難以聚焦,選民認同感削弱。而民進黨則趁勢進行反制司法動作,利用制度工具反打藍白陣營,制造出一種“在野圖謀不軌,民進黨守護秩序”的表象。這正是民進黨最擅長的游戲規則,用合法的程序拖垮對手,用輿論的話術掩蓋強權的行使。藍白如果還沉浸在“誰先搶麥、誰先喊倒閣”的戲碼中,那就真的是“活在2023年君悅飯店”,活在過去的失敗里。
一旦“倒閣”成為泡影,民進黨勢必加速推動“大罷免”反擊計劃。蔡正元所列的“四大敗筆”值得藍白深思:罷免準備不足、議題設定失敗、忽略司法打壓、貿然提案倒閣。這些不是戰術瑕疵,而是戰略性崩塌的警告信號。
現在的問題不是倒不倒閣,而是藍白到底有沒有認清局勢,能否拿出真正針對賴清德高壓統治的系統對策。是繼續在政治操作中彼此掣肘,還是重新整合資源、重建信任、穩扎穩打打持久戰?答案,或許很快就會在罷免案投票率、立法機構席次重整與2026地方選戰布局中一覽無余。
“倒閣”不是萬能鑰匙,亂提更是自毀長城。賴清德怕不怕,得看你有沒有真本事,不是喊口號的勇氣,而是重塑局勢的能力。在真正意義上形成一場“制度震蕩”之前,藍白若不能先治好自己“短視與分裂”的慢性病,那別說倒閣,就連自保都成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