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準備做飯時,當你打開冰箱,看到泛著綠光的牛肉、變黃的西蘭花以及長出黑斑的青菜,你的第一反應是不是這些食物變質了,不能吃了,然后下意識地拿去扔掉?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食物,你以為壞了,其實并沒有壞,完全可以放心吃,如果真的就這么扔掉了那太可惜了。
一、長出白毛的蘑菇
看到蘑菇長白毛,先別急著扔,其實還可以吃。因為蘑菇本身就屬于大型真菌,在一些特定條件下,蘑菇便會釋放出孢子,釋放出的孢子會迅速長成白色的絨毛,其又被稱為菌絲體。
因此,看到蘑菇表面長了一層白色絨毛,并且這些絨毛用手就能輕輕抹掉或者擦洗掉,而且蘑菇沒有異味、軟榻以及出水等問題,那完全可以吃。
提醒:如果蘑菇表面出現了黏糊糊的一層,顏色也發生了改變,比如變成了綠色、黃色、藍色和棕色等,摸起來軟塌塌的,聞起來還有股異味,那才是真的發霉了,需要馬上扔掉。
二、泛綠光的牛肉
肉類出現綠色或者彩虹色,其實不是變質了,而是一種物理現象,因為肉類包含鐵質、脂肪和其他化合物成分,在光線照射到被切割后的肌肉橫紋結構和纖維時,就可能出現衍射效應,最終出現各種顏色,比如綠色、橙色和紅色等。
有媒體曾做過相關實驗,選取了市場上購買的4種不同程度泛綠光的鹵牛肉為樣品,并對其鉛、鉻、總砷等重金屬含量進行檢測,結果發現重金屬含量全部符合國家標準。
事實上不光牛肉會出現這種情況,很多肉類都可能泛綠光,比如豬肉、雞肉和羊肉等,而且熟肉和生肉均不例外。
提醒:肉類出現綠色熒光,且改變觀察角度后,顏色依然存在或者沒有變色,聞起來還有股異味,則很有可能是變質了。
三、變黃的西蘭花
西蘭花如果儲存不當,花頭就有可能發蔫、變黃,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蔬菜在采摘后,其植株仍然在呼吸,呼吸的過程需要不斷消耗自身的水分和營養,并產生二氧化碳、熱量和水等。
如果恰好溫度比較高,熱量便難以散出去,植株就有可能因此失水老化,進而導致莖稈軟化打蔫,花頭也會發黃。
所以,變黃的西蘭花是能吃的,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西蘭花口感很差,又柴又沒有味道,而且營養價值也大打折扣,如果這些你都不介意,那完全可以放心吃。
提醒:如果西蘭花顏色變黃,花梗切口部位發黃干燥,并且伴有發黑或者肉莖軟爛、發霉和腐爛等氣味,那很有可能是變質了,不能再吃了。
四、長“拉鏈”的番茄
這種長出拉鏈的番茄又被稱為開窗果,主要表現為在果實一側,從而果蒂部到果頂部有一條細細的、褐色的木栓化拉鏈狀的長線,看起來就像一條拉鏈在中間將兩半果實縫合在一起一樣。
這種番茄看起來可能沒那么美觀,但其往往吸收了更多的水分和營養,所以也更加甜美、多汁。
美國園藝學會研究人員在研究中,對比了裂果和完整番茄的糖酸含量和消費者偏好,結果發現,裂果番茄中的糖含量更高,而且在某些情況下的風味和香氣濃度要比完整果實更好。
提醒:雖然美味,但這些縫隙可能會讓果實更加容易受到病菌侵害,所以要盡快食用,防止腐壞。
五、長黑點的小白菜
白菜上長黑點其實是一種生理性病害,專業點的說法叫“白菜芝麻狀斑點病”。黑點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和氮肥的施用量有關,比如氮肥施多了,那么就很容易出現小黑點。
白菜上長出小黑點,最大的缺點就是不美觀,但其實對白菜的營養和味道都沒有明顯影響,完全可以放心吃。
提醒:白菜上如果出現大塊的黑斑或者腐爛,那么很可能是在貯存中得了“黑斑病”或者“軟腐病”,這樣的白菜就不要再吃了。
六、長出暗斑的雞蛋
雞蛋長出黑色斑點或者暗斑,一般和色素沉積以及乳頭層結構改變相關。比如當蛋殼水分分布不均時,水分難以均勻蒸發,就會在局部蛋殼滲入水分并形成暗斑;又比如夏天溫度高,高溫熱應激會影響蛋雞對鈣的攝入量,從而影響蛋殼質量,引起暗斑蛋的形成。
所以,雞蛋表面的暗斑和蛋的儲存時間、蛋內蛋白、脂肪含量以及蛋黃顏色等品質指標沒有直接關系。除了外觀上有些不一樣,在食品安全性、營養價值和口感風味上和正常雞蛋沒有明顯區別。
提醒:真正不能吃的是兩種雞蛋,第一種是散黃蛋,散黃蛋很可能是因為存放時間過久,蛋白結構被破壞了,導致的散黃,如果還有明顯異味,那真不能吃了。
第二種則是臭雞蛋,這種雞蛋蛋殼一般呈烏灰色,有的蛋殼甚至破裂了,打開后能聞到明顯臭味,蛋黃呈暗黃色或灰綠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