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南平4月23日消息(記者羅曉英)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qū)這片被譽為“圖書之府、建本之鄉(xiāng)”的土地上,千年墨香依舊裊裊升騰,建本文化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近日,記者走進建本文化的發(fā)源地――建陽區(qū)書坊鄉(xiāng),踏上了一場探尋千年文脈的旅程。
千年傳承,建本技藝歷久彌新
書坊鄉(xiāng),一個名字中就蘊含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地方,其雕版印刷技藝已傳承千年。這項技藝不僅是中國古代印刷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建陽文化的瑰寶。走進書坊鄉(xiāng),仿佛穿越回了那個書香四溢的年代,每一塊雕版、每一滴松煙墨都訴說著千年的故事。
雕刻好的建本(央廣網記者 羅曉英 攝)
“圖文并茂是建本最基本的特征,歷代建本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在正文中加插圖,主要特征是上圖下文,以圖輔文。”南平市級建本雕版印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黃行忠向記者介紹道:“這種獨特的排版方式,不僅讓書籍更加生動有趣,也展現(xiàn)了建本匠人們高超的藝術造詣。”
建本印刷所使用的松煙墨,更是書坊鄉(xiāng)的一大特色。這里森林茂密,松樹資源豐富,為松煙墨的制作提供了優(yōu)質原料。“松煙墨色澤黑亮、質地細膩,適合用于建本印刷,印出的文字清晰醒目,歷經歲月也不易褪色。而雕版木材則多取材于書坊山野間生長的野梨木,其木質纖維細膩、硬度適中、柔韌性好,是刻印的絕佳材料。”黃行忠如是說。
黃行忠向記者介紹建本(央廣網記者 羅曉英 攝)
深厚底蘊,建本文化根基穩(wěn)固
書坊鄉(xiāng)之所以能夠成為建本文化的發(fā)源地,離不開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這里有著悠久的刻書歷史,書坊先人“以刀作鋤,以版為田”,刻書堂號多達380多家,書刻內容廣泛涉及經史子集、醫(yī)學書籍以及戲劇、小說等通俗讀物。余仁仲、熊大木、劉龍?zhí)铩⒂嘞蠖返瓤虝覟榻ū疚幕膫鞒信c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千年的文化傳承,使得建本文化擁有了獨一無二的優(yōu)勢。這種歷史沉淀不僅為建本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讓建本文化在新時代煥發(fā)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除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書坊鄉(xiāng)還擁有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地處武夷山南麓的書坊鄉(xiāng),風景秀麗,竹木資源豐富。這里盛產的梨木易于雕刻且不易損壞,是刻印的絕佳材料。同時,當?shù)剡€擁有充足的造紙原料,為建本的制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黃行忠(左)指導游客體驗雕版印刷(央廣網記者 羅曉英 攝)
此外,書坊鄉(xiāng)還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康寧古街、楠木廳等古建筑與建本文化緊密相連,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旅游線路。游客們在這里不僅可以參觀古建筑、感受歷史文化氛圍,還能親身體驗建本雕版印刷技藝的魅力。
守正創(chuàng)新,建本文化再出發(fā)
在新時代背景下,建陽區(qū)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讓建本文化重新煥發(fā)光彩。2005年,“建本雕版印刷技藝”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建陽區(qū)也著力打造“建本文化”特色名片,保護傳承雕版印刷技藝,樹立建本文化品牌。
為了推動建本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建陽區(q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加強了對建本雕版印刷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培養(yǎng)了一批批技藝精湛的傳承人;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建本文化與現(xiàn)代科技的結合點,推動建本文化產業(yè)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建本文化展覽館展出的建本作品(央廣網發(fā) 李姍姍 攝)
如今,建本文化已經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無論是精美的建本圖書、獨特的建本文創(chuàng)產品,還是豐富多彩的建本文化活動,都深受人們的喜愛。
千年墨香,建本流芳。在南平市建陽區(qū)這片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上,建本文化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目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