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岸,綠意漸濃。4月21日,松原市寧江區2025年春季義務植樹活動在松花江沿岸開啟。寧江區各級黨員干部160余人參與活動,歷時3小時完成了1公頃(約15畝)灘涂地的綠化任務,共栽植耐寒抗澇的“109柳”1600棵,為松花江岸線構筑起一道兼具生態防護與景觀功能的綠色長廊。
本次植樹區域位于松花江沿岸,面積約1公頃。寧江區林業局根據地形、土壤及水文條件,選定“109柳”為主要樹種。該樹種由省林科院定向培育,具有根系發達、耐鹽堿、抗風沙等特性,單株年固碳量可達80公斤,密植模式下生態效益顯著提升。
“1公頃種植1600棵,密度是常規造林的1.5倍,這是經過科學測算的優化方案。”區林業局副局長王鐵松在現場講解,“‘109柳’根系橫向擴展能力強,密植可快速形成網狀固土結構,3年內地表徑流減少量預計提升40%。”他同時展示智能終端上的土壤墑情數據,顯示該區域地下水位和養分條件完全滿足高密度種植需求。
植樹現場,林業局技術團隊全程指導,采用“定點打樁—規范挖坑—智能監測”標準化流程。為確保新植林帶成活率,寧江區林業局啟動“三防一保”機制:成立10人專項養護組,配備土壤墑情傳感器和智能灌溉設備,防范干旱與病蟲害。
“年年都會參與義務植樹活動,這對我們共產黨員來說不僅是一項光榮的義務,更是對母親河的一種回饋,看著自己前兩年種下的那片樹已經綠意盎然,心里一種成就感和自豪感相當爆棚,今天目標是30棵。”區委宣傳部的黨員干部王詩墨指著遠處的人工林對記者表示。
江風輕揚,新栽的柳苗成排挺立,與波光粼粼的松花江相映成景。這片1公頃的“生態試驗田”,不僅承載著守護母親河的使命,更為寧江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藍圖寫下生動注解。(潘春風)
來源:寧江區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