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圖源 / 鹽圖庫
文 / 王璟 編輯 / 楊倩
來源 / 儲能嚴究院
儲能嚴究院
在這里 ? 讀懂儲能
4月22日,派能科技(688063.SH)公布一季度業績報告,該公司一季度實現營收3.92億元,同比增長1.72%,歸母凈利潤為-3817.32萬元,同比下滑1054.32%。
這家頭戴“儲能第一股”光環的儲能明星公司還是首次在一季度出現虧損。
自2020年上市以來,派能科技一度因歐洲能源危機所帶來的戶儲市場紅利而風光無限,不僅當年成功躋身全球戶儲出貨量冠軍,市值更是一度逼近800億元。
2022年,該公司營收超60億元,凈利潤12.73億元,創下歷史峰值。
然而這是其唯一的巔峰時刻,緊接著的兩年來,該公司業績連年腰斬。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2.99億元,同比下降45.13%,實現歸母凈利潤5.16億元,同比下降59.49%。
2024年,派能科技營收進一步降至20.05億元,同比下跌39.2%,歸母凈利潤僅4111萬元,同比大跌92%,扣非后凈利甚至陷入虧損。倘若剔除8456萬元庫存減值等“水分”,真實盈利狀況更加嚴峻。
相比高點,派能科技市值更是蒸發近90%。從2022年8月18日的最高點764.95億元縮水至如今的不到100億元,投資者損失慘重。
綜合來看,其行業地位的急轉直下,更是多重內外因素的共振,包括“海外市場依賴癥”、產品單一、高管動蕩、內卷困局下的產能過剩與庫存積壓等。
派能科技的核心業務集中在分布式家用儲能系統,且高度依賴海外市場,尤其是歐洲地區。2022年,歐洲因能源危機推動戶用儲能需求井噴,派能科技借此實現業績暴增,與華為、比亞迪并列全球戶儲出貨量前三。
然而,海外市場具有偶發性和周期性。隨著能源危機緩解、電價回落,疊加歐洲下游企業去庫存策略,戶儲需求自2023年下半年顯著放緩。派能科技未能及時調整市場重心,業績與歐洲市場深度綁定,2023年境外收入占比仍超94%。
當外部需求退潮時,該公司次年銷量僅1.52GWh,同比減少18.9%,產品單價承壓,收入斷崖式下滑。
更嚴峻的是,國內儲能市場結構已從戶用轉向工商業和源網側,而派能科技未能抓住這一全球最大儲能核心市場的轉型機遇。盡管嘗試拓展國內業務,但其產品線單一、渠道布局滯后,難以與國內競爭對手抗衡,錯失結構性增長紅利。
派能科技的困境不僅源于外部環境,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內部治理。
上市后,該公司募資累計超71億元,但兩大募投項目進度都并未完成,資金使用效率備受質疑。管理層似乎更傾向于通過理財投資維持賬面利潤,2024年投資收益占歸母凈利潤的51.6%,理財收益帶來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占比高達90.05%,掩蓋了主營業務的實際虧損。
這種“脫實向虛”的財務操作,實際上暴露了其戰略方向的不確定性。
雪上加霜的是,2024年5月,派能科技董事長韋在勝被立案調查并留置,管理層出現大地震,進一步削弱市場信心。盡管代理董事長翟衛東強調運營穩定,但投資者對戰略連續性的擔憂難以消除。
此外,派能科技定增股東寧波中百曾披露,截至2024年上半年錄得累計高達1.5億元的公允價值變動損失,派能科技的股價下跌導致其投資浮虧嚴重,加劇了資本市場的悲觀預期。
而庫存方面也不容樂觀,2024年派能科技庫存高達858.5MWh(超全年銷量一半),市場價格下跌導致存貨貶值,兩年計提資產減值超2.3億元。
面對困局,派能科技曾試圖通過分紅和股份回購穩定股價,但市場反應冷淡。其根本問題在于路徑依賴難以打破:一方面,過度依賴單一市場和產品線,導致抗風險能力脆弱;另一方面,產能布局與現實需求脫節。原計劃投資50億元的合肥儲能基地項目延期一年,折射出公司在市場需求放緩下的進退維谷。
盡管分析師曾期待鋰價企穩后需求修復,但行業格局已發生不可逆變化。派能科技若不能加速技術迭代、拓展多元市場,并提升資金使用效率,或許很難擺脫“流血”分紅的短期策略,重回增長軌道似乎更是遙遙無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