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農村紅極一時的“水磨石”地面,為何現在卻消失不見了
說到“水磨石”地面,相信八十年代的人都不陌生,當時不僅僅是農村,就連城里人裝修房子,都會使用“水磨石”。
不僅色彩鮮亮,還很有質感,只要家庭條件好一點的人,裝修房子都會使用。
可如今再看,誰家裝修房子,基本沒人再使用水磨石。
曾經紅極一時的“頂流建材”,為何突然“過氣”?
水磨石的“黃金時代”
水磨石的出現,對當時的農村人來說,算得上一次“消費升級”。
早年間,農村地面多是夯土或水泥,晴天一層灰,雨天一腳泥。
直到水磨石問世,農民們發現,只需把水泥混上碎石子、玻璃渣,抹平后反復打磨,就能得到一塊平整光亮的地面。
這種工藝成本低,材料易得,一萬元不到就能鋪滿整屋,性價比直接拉滿。
更讓農民動心的是它的實用性。
農具拖拉、糧袋堆放、化肥儲存,這些日常操作對地面損耗極大,而水磨石硬度高、耐磨損,甚至能扛住噸級重壓。
南方潮濕,普通水泥地返潮時能滲出水珠,水磨石卻能吸走部分濕氣,農忙歸來鞋底沾泥,用掃帚一劃拉就干凈,比水泥地省心得多。
若是請師傅拼個花樣圖案,還能給屋里添點“高級感”。
那時候,會做水磨石的工匠格外吃香,誰家蓋新房,定要提前幾個月預約師傅。
完工后,主人家總愛拎桶水潑在地上,看著水珠順著光滑表面滾落,臉上盡是藏不住的得意,這地面,既是面子,也是里子。
被時代悄悄“拋棄”
水磨石的風光持續了十多年,卻在千禧年后急速退場。
首當其沖的原因,竟是它曾經的“鐵粉”,農民自己。
農忙時節,人們早出晚歸,誰有精力每周給地面拋光打蠟?
起初光潔如鏡的水磨石,漸漸蒙上灰撲撲的“包漿”,裂縫里還卡著掃不凈的泥渣。
更要命的是,它的“糙面”特性成了雙刃劍:防滑雖好,但粗糙紋理極易藏污納垢,打理起來比瓷磚費勁得多。
除此之外,瓷磚行業迎來爆發期。
機械量產讓瓷磚價格暴跌,曾經“城里人專屬”的建材,突然變得觸手可及,光亮的釉面、仿木紋的質感、甚至拼花大理石效果,花樣多到挑花眼。
年輕人結婚蓋房,誰不想趕時髦?
貼瓷磚的師傅遍地都是,三天就能完工,而水磨石要找老師傅,工費還翻倍,兩相比較,選誰不言而喻。
市場的選擇殘酷而直接。
水磨石引以為傲的“抗造”優勢,在輕便農具普及、機械化儲糧的當下,顯得不再不可替代。
反倒是瓷磚的“顏值經濟”更抓眼球,畢竟,連農村的婚房都要拍短視頻曬裝修了,誰還愿意用“老一輩審美”的水磨石?
消失,但沒完全消失
雖然水磨石被大多數人拋棄,但有趣的是,水磨石并未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在工廠車間、醫院走廊,依然能看到它的身影。
改良后的“新型水磨石”甚至悄悄殺回城市,加入環氧樹脂后,表面光滑如瓷磚,水晶滲硅技術讓它免打蠟也能保持光澤;預制板材直接鋪設,連傳統接縫藏污的問題都解決了。
某網紅咖啡店用彩色水磨石做吧臺,評論區一片“求同款”,高端樓盤拿它當“復古工業風”賣點,價格翻了幾番。
農村的留守老人倒是念舊,有人翻修老屋時,堅持在一樓鋪水磨石,但年輕人大多還是會選擇瓷磚或者木質地板。
結語
都說時尚是一個輪回,對于裝修材料也是一個道理。
水磨石從紅極一時到無人問津,再到重回主流圈,被人捧成新貴。
或許再過二十年它依舊會過時,但只要一直與時俱進,總有機會再成主流。
裝修的潮流在變,但人們追求更好生活的初心卻不會變。
從前求結實,現在要美觀,過去圖省錢,如今愿為設計買單。
因此,哪怕再普通的東西,只要契合時代需求,就有機會發光,而當它不再被需要時,與其感慨“過氣”,不如相信總有下個舞臺,等它換裝歸來。
而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人生有高有低,有起有伏,只要自己不放棄自己,終究都成回到巔峰。
對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