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醫大中西醫結合醫院消化科診室,韓東醫生的案頭常年備著兩本典籍:清代程國彭的《醫學心悟》與最新版《功能性胃腸病診療指南》。對于慢性便秘這一常見頑疾,他融合施今墨學派學術思想與現代醫學進展,形成了一套特色鮮明的診療體系。
韓東醫生接診慢性便秘患者時,必先詳察四診信息。通過脈象細弱辨脾腎陽虛,舌苔黃燥識腸腑積熱,問診中特別注意患者畏寒、口干等伴隨癥狀。有位65歲女性患者長期依賴刺激性瀉藥,韓東發現其脈沉細、舌淡胖嫩,確診為"腎陽不足,傳導無力"。施以濟川煎加減,主用肉蓯蓉15克、當歸12克溫腎潤腸,配合枳殼9克行氣導滯,停用所有刺激性瀉劑。治療四周后,患者排便間隔從7天縮短至2天,且便質轉潤。
對于現代常見的"辦公室便秘",他總結出肝郁脾虛證候特點:脈弦細、舌邊齒痕明顯、伴隨焦慮失眠。采用四逆散合六君子湯疏肝健脾,配合腸道菌群檢測調整益生菌制劑。快遞員小劉按此方案治療兩個月后,不僅排便規律恢復,腹脹發生率下降76%。
在藥物選擇上,韓東遵循施氏學派"潤而不膩,通不傷正"的原則。治療老年性便秘時,善用火麻仁、杏仁等富含油脂的藥材,配合西藥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劑,既能軟化糞便,又可避免電解質紊亂。針對產后便秘患者,創制"潤腸四物湯":當歸、熟地養血潤燥,配枳實、厚樸行氣導滯,同時指導患者每日食用30克奇亞籽補充膳食纖維。
藥膳食療是其治療體系的重要組成。對于脾胃虛弱型便秘,建議晨起空腹飲用200ml溫山藥小米粥;腸燥津虧者,指導用黑芝麻、核桃仁制作潤腸糊。這些方案在臨床觀察中顯示,配合藥物治療可使療效提升23%。
診室檔案柜里,232份慢性便秘患者隨訪記錄整齊排列。最新統計顯示,接受規范治療滿半年的患者中,78.4%停用瀉藥仍能保持正常排便。韓東常對年輕醫生說:"治便秘如治河,不能只靠泄洪,更要培土固堤。"這句話,恰是其融合中醫整體觀與現代醫學的生動寫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