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回流才能讓美國再次偉大”,美國總統特朗普如是說。為了達成驅動制造業回流和在國際貿易中占據更有利地位等目的,特朗普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讓世人嘩然的“對等關稅”等政策。而鑒于先進制程芯片在高端制造業的重要地位,全球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便成為特朗普政府的關鍵“獵物”。
在行業分析看來,美國正通過系統性策略對臺積電實施“掏空三部曲”,即政策脅迫、技術掠奪與產業鏈切割。例如特朗普政府威脅對中國臺灣省芯片加征100%關稅,迫使臺積電將2nm制程技術轉移至美國,同時臺積電被傳出迫于壓力與英特爾成立合資公司等。而在這一進程中,特朗普政府有所“得償所愿”,但中國臺灣省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地位勢必將削弱,甚至潛在更多維和宏觀層面的隱患。
盡管臺積電強調決策是“滿足客戶需求”,但其也深陷地緣博弈,未來將深度牽動AI時代的國際競爭。
“只能接受更低條件”
在當前地緣政治形勢下,特朗普政府以關稅為“武器”,對臺積電展開了一輪又一輪施壓。
自2月以來,特朗普曾數番威脅要對中國臺灣制造的半導體征收25%、50%乃至100%關稅。迫于壓力,臺積電宣布未來四年內將在美國追加1000億美元投資,用于新建3座晶圓廠、2座封裝廠以及1座研發中心。這一投資案不僅是臺積電歷史上最大的一筆海外投資,也成為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單項海外直接投資案。而為防臺積電承諾落空,特朗普稱,他曾警告臺積電,不在美國建廠將繳納100%稅款。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政府于4月2日宣布對來自中國臺灣的進口產品征收32%關稅。雖然該關稅政策不包括芯片,但特朗普表示,他的團隊正在考慮對半導體征稅,并對半導體行業進行國家安全貿易調查。
對此,M2N Technologies LLC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Doug Sparks在接受集微網采訪時表示,“這是典型的特朗普開始討價還價的立場,即以一種極端的情形開啟,而最終你只能接受更低的條件。”
具體而言,此前拜登政府以《芯片法案》為藍本,承諾向臺積電提供最高150億美元的稅收抵免和建廠補貼,吸引其赴美建設3nm及以下先進制程工廠。特朗普政府的策略則更直接,威脅對中國臺灣省芯片加征100%關稅,迫使臺積電將原本承諾“留在臺灣省”的2nm制程技術轉移至美國。盡管臺積電對美投資從2022年的400億美元激增至2025年的1650億美元,但美國承諾的補貼卻縮水甚至可能被廢除。
由此,臺積電在美建廠成本勢必大幅上漲。據澳大利亞投行麥格理銀行的研究顯示,臺積電亞利桑那州的晶圓廠的制造成本可能將比中國臺灣工廠高出30%。但臺積電攜自身先進制程優勢也有所應對之道。據芯片供應鏈透露,原本臺積電美國廠成本高昂,蘋果等美系客戶下單意愿與規模偏保守,但在美國關稅之下,其積極擴大在臺積電美國廠投片并出現排隊爭搶。鑒于此,臺積電將美國廠調漲30%代工報價。
如今,在特朗普政府掀起關稅風暴下,臺積電的生產制造或加速向美遷移。SemiAnalysis分析師Sravan Kundojjala表示,“盡管未來五年毛利率將被稀釋2-3個百分點,但該公司可能會加倍投資海外晶圓廠,以減輕地緣政治風險。這可能會確保臺積電獲得美國政府的優惠待遇,并將關稅負擔降至最低。”
對于當前關稅的影響,臺積電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于4月17日在2025年第一季度法說會上表示,雖然近期關稅因素帶來風險與不確定因素,但尚未看見客戶態度出現改變,終端客戶并未因為關稅問題而減少訂單。AI、HPC所帶動的需求持續強勁,展現臺積電強大的議價能力。臺積電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內獲得更多信息,將繼續密切關注對終端市場需求的潛在影響,并謹慎管理業務和注于業務基本面。
他還提及,預估美國投資項目完成后,約30%的2nm及以下制程產能將位于亞利桑那州,從而在美國形成一個獨立的前沿制造業集群。而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廠的投資,是為滿足客戶在AI、智能手機芯片需求。
顯然,臺積電的決策表面是“滿足客戶需求”,實則也深陷地緣政經博弈,牽動國際政治和產業發展等復雜元素。金融與研究機構Bernstein Research分析師Mark Li認為,特朗普政府如今再次突顯關稅在制造業重回美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與重要性,但促使臺積電做出決定的原因是政治壓力,而非關稅。
無論如何,作為全球半導體代工領域霸主,臺積電曾被視為中國臺灣省經濟的“護臺神山”,但自其宣布赴美建廠后逐步向“美積電”蛻變。行業分析進一步指出,為達成執政目的,特朗普政府正通過系統性策略對臺積電實施“掏空三部曲”,即政策脅迫、技術掠奪與產業鏈切割,而這將削弱中國臺灣省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正如學者警示:“半導體是中國臺灣省經濟主動脈,失血過多必將導致系統性崩潰”。
合資盤活本土產業?
在推動臺積電擴大在美投資同時,特朗普政府還被曝施壓臺積電“盤活”英特爾以達成其目的。
據悉,美國白宮和商務部官員一直敦促臺積電和英特爾達成協議,以解決英特爾的長期危機。直至近日,業界傳出英特爾與臺積電已經達成了雙方成立合資企業的初步協議。而在英特爾和臺積電成立的合資公司當中,臺積電將擁有合資企業20%的股份,英特爾和其他美國投資者將持有超過50%的股份。
Doug Sparks對集微網表示,“這仍然只是一個謠言,或者是中國臺灣方面對特朗普的‘還價’措施。”所謂“20%股份”可能主要是現金投資,而非分進行部分半導體制造技術轉讓,臺積電的生產流程是否會轉移尚不確定。同時,如果不進行技術轉移,英特爾并不會直接成為臺積電的真正競爭對手。
作為美國地緣戰略資產,英特爾的一舉一動歷來備受關注,其重組或分拆不免錯綜復雜,但美方勢必會強化主導地位。美國銀行分析師Vivek Arya表示,由于《芯片法案》融資規則,任何涉及臺積電和英特爾制造業務的交易都將面臨嚴格限制,該法案要求英特爾保留其代工廠50%以上的所有權。在這一方面,特朗普政府也“可能會警惕外國實體完全接管與美國國防部客戶有深度關系的標志性美國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英特爾獲得美國政府30億美元資助,用于生產軍用芯片。
然而,部分業內分析稱臺積電在合資公司中擁有主導權至關重要。其中,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表示,“如果要臺積電協助英特爾改善生產良率,無論是哪種合作形式(顧問、入股、合資公司等),成功的前提是臺積電擁有英特爾的經營權并復制其管理模式,否則只會是曠日費時,且失敗機率高。”
臺積電的先進制程生產良率等競爭優勢,是許多層面(如人員管理、組織文化、設備與材料采購、專利與技術路線規劃、市場調查、客制化服務等)環環相扣后的結果,而非單純采購設備與技術轉移就能復制。郭明錤還稱,在晶圓代工領域并非只有一種成功模式,但臺積電的這套管理方式已經被驗證可行。
目前,較多國際咨詢機構和業界分析并不看好臺積電與英特爾的合作。其中,花旗銀行對雙方合資企業的可行性產生了嚴重懷疑,認為考慮到制造和運營方面的差異,臺積電與英特爾的合作或合資企業的做法可能并不會成功。花旗銀行甚至建議英特爾應該徹底退出晶片代工業務,專注于其核心的CPU業務。
不難發現,在英特爾和臺積電成立的合資公司架構中,美方處于主導且占據更多有利地位。
業內分析認為,美國政府的意圖是“利用臺積電幫助復蘇英特爾,并掌握3nm以下先進工藝技術,以及協助美國IC設計業取得充足先進制程產能,結合產業鏈上下游發展本土芯片產業”。正如特朗普所言:“制造業回流才能讓美國再次偉大”,而臺積電正是特朗普政府這一野心的關鍵“獵物”。
對臺積電而言,與英特爾組建合資公司,其技術組合并沒有很高價值,且潛在較多合作隱患。中國臺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日前表示,臺積電救援英特爾,不論是對臺積電或是中國臺灣半導體業,將是“無法承受之重”,潛在技術機密外泄、扶植對手等各種挑戰。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對臺積電施展連環計,若再鏈結美方認定AI已是各國重要戰略物資,且要將芯片制造全部移回美國,借此穩固美國在AI世代全球霸權的地位,則可相當清楚美方的戰略,“完全掌控”臺積電將是重要的環節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