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今天,似乎沒有什么“社交”是一部手機解決不了的——視頻通話清晰到能數清對方的睫毛,游戲里五黑開麥的歡呼聲震耳欲聾,社交軟件的點贊和評論永遠刷不完……
但,真的強烈建議大家多和朋友進行線下聚會,因為確實能“救命”!
英國一項長達 12 年、覆蓋 46 萬人的研究發現:長期獨居、缺乏社交的人,早逝風險最高增加 77% [1]——這相當于每天抽一包煙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了。
論文截圖
你的社交狀態達標了嗎?
科學家列出的“危險信號”
為了具體了解受試者的社交狀態,研究者們一共設立了 5 個關鍵指標:
是否會向親友傾訴煩惱
是否會經常感到孤獨
親朋好友的探訪頻率
是否參加集體活動
是否獨居
如果在 5 項指標里你的答案多數都是“否”,那么,你的身體可能正在“發出警報”。
研究人員還總結出了三種相對危險的社交狀態:
1
和朋友/家人見面次數<3 個月 1 次
研究表明,人們對社交的需求是有一定閾值的,和每天都能和朋友/家人見面的人相比,每個月只見一次的人身體的風險并沒有顯著增加,但是如果只有 3 個月一次,全因死亡率會增加 11% ,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則增加了16% ,如果是全年都沒有接觸的話,全因死亡風險激增了 39% 。
2
獨居+零社交
獨居的人全因死亡率會增加 25%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了 48% ,這還不是最糟糕的,如果獨居的同時缺乏和朋友/家人的聚會,死亡風險呈幾何級增長——這類人群的心臟病死亡率,比社交活躍的人高出了 123% 。
3
無人傾訴+長期孤獨
有研究表明,長期孤獨會激活大腦的“威脅監測系統”,導致慢性炎癥水平升高 29% [2],與此同時,如果又無人傾訴,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會增加63% 。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線下社交如何為我們“續命”?
線下面對面的社交到底是怎么為我們“續命”的?另外一些研究發現:
1
近 200 種蛋白質和社交缺乏相關
研究人員通過蛋白質組學分析,解析出共有接近 200 種蛋白質和社交缺乏相關,而這些蛋白質大多數是在炎癥、病毒感染和免疫反應中產生的,所以社交可以降低罹患心臟病,糖尿病的風險,并增強免疫系統[3]。
2
社交影響人體激素的平衡
和朋友多接觸可以激活中腦中央灰質的速激肽1神經元,刺激下丘腦分泌催產素,而催產素可以降低皮質醇的濃度,舒緩壓力[4]。
之所以線下社交和線上交流會有如此大的不同,是因為我們對交流時的語氣、肢體動作這些信號更加敏感[5]。
完整的情感傳遞中,單純的文字信息只占 7% ,另外有很多信息來自面對面的感受。所以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時候在手機上聊天總是會吵起來,但是見個面立刻和好如初。(此處暗示情侶們)
線下社交不僅續命
還“養腦”
不僅僅是給我們續命,社交甚至會影響我們的大腦。研究表明社交頻率會影響我們的大腦容量,“社牛”的大腦容量是最大的[6]。除此之外,社交多的人更不容易得阿爾茲海默癥哦[7]。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手機雖然可以“聯通”一切,但畢竟模擬不了線下聊天時相視一笑的默契、深夜emo時無聲的擁抱……人終究是社會性動物,縱使孤獨是人生的必修課,也希望我們都能享受線下面對面的交流和快樂。
把“改天見”變成“今天見”,看完這篇文章,放下手機,去見你想見的人吧~
參考文獻
[1] Foster HME, Gill JMR, Mair FS, Celis-Morales CA, Jani BD, Nicholl BI, Lee D, O'Donnell CA. Social connection and mortality in UK Biobank: a prospective cohort analysis. BMC Med. 2023 Nov 10;21(1):384.
[2] Xiong Y, Hong H, Liu C, Zhang YQ. Social isolation and the brain: effects and mechanisms. Mol Psychiatry. 2023 Jan;28(1):191-201.
[3] Shen, C., Zhang, R., Yu, J. et al. Plasma proteomic signatures of social isolation and loneliness associated wit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Nat Hum Behav 9, 569–583 (2025).
[4] Yu H, Miao W, Ji E, Huang S, Jin S, Zhu X, Liu MZ, Sun YG, Xu F, Yu X. Social touch-like tactile stimulation activates a tachykinin 1-oxytocin pathway to promote social interactions. Neuron. 2022 Mar 16;110(6):1051-1067.e7.
[5] Hugill N, Fink B, Neave N. The role of human body movements in mate selection. Evol Psychol. 2010 Feb 18;8(1):66-89.
[6] Hirabayashi N, Honda T, Hata J, Furuta Y, Shibata M, Ohara T, Tatewaki Y, Taki Y, Nakaji S, Maeda T, Ono K, Mimura M, Nakashima K, Iga JI, Takebayashi M, Ninomiya T; as the Japan Prospective Studies Collaboration for Aging and Dementia (JPSC-AD) Study. Association Between Frequency of Social Contact and Brain Atrophy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ople Without Dementia: The JPSC-AD Study. Neurology. 2023 Sep 12;101(11):e1108-e1117.
[7] Chen Y, Grodstein F, Capuano AW, Wang T, Bennett DA, James BD. Late-life social activity and subsequent risk of dementia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lzheimers Dement. 2025 Jan;21(1):e14316.
策劃制作
作者丨丁宇 神經生物學博士
審核丨李菁晶 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內科教授 主任醫師
策劃丨楊雅萍
責編丨楊雅萍
審校丨徐來、林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