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素有“清明早,立夏遲,谷雨種棉正應時”的說法。4月20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谷雨節氣,也是百谷播種的典型代表節氣。今年谷雨節氣,黃道婆紀念公園再續種棉傳統,復現園內《御題棉花圖》的環節場景。通過一起播種本土棉,感受農耕智慧,見證“地上云朵”的成長奇跡。
孩子們在黃道婆紀念像前合影
據黃道婆紀念館學術顧問方云博士介紹,去年4月,央視直播了黃道婆紀念公園“清明棉種”播種場景,并在這塊“都市棉田”中相繼開展了一系列傳統文化與公益活動,備受好評。今年,月球棉種C41與“棉花大熊貓”紫花棉又高光亮相于此,同時還邀請孩子們一起播下種子,并期待和他們一起欣賞美麗的花、收獲如云的棉。
敬獻棉花
春播活動從一場《神奇的棉花》的科普講座拉開序幕,上海辰山植物園高級工程師陳彬博士詳細講述了這株植物的遷入、種植歷史、品類特征及價值貢獻等。孩子們在了解棉花的基礎上,用彩棉花束敬獻被譽為“先棉”的黃道婆紀念像。
《神奇的棉花》科普講座
孩子們跟著區級非遺傳承人劉秀梅奶奶播種棉花,松土、撒種、施肥、澆水,小心翼翼地保護每一顆種子。“1個月后,棉花的種子就會出苗,等到8月,就可以看到多多棉花。”劉秀梅介紹道。
播種時光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今年播種的這些本土棉種來之不易,它們凝結了中國棉花科研機構多年以來存續、培植以及研究的心血。”方云特別介紹道,“雖然在城市的更新迭代中,棉花退出了中心舞臺,但它數百年來持續溫暖了民眾的生活,‘先棉’精神更是上海城市創造與探索精神的體現。在對青少年群體科普教育中,提升他們對中國本土棉種的認知與保護,是關乎生物多樣性、文化傳承和生態可持續性的重要議題,也期待這些承載千年智慧的種子繼續生根發芽。”黃道婆紀念公園的“都市棉田”將成為大家學習傳統文化、生活勞作、國際交流等諸多方面的載體與焦點。以土為紙,以種為墨,共繪屬于新時代的“棉花圖”,傳播先棉精神。
記者:殷志軍、徐喆衎
視頻:劉倩朋
制圖:張伊婷
編輯:孫清渠
審校:韋麗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