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有空嗎?過來陪我飲酒”。
“好嘞,什么地方?我馬上過來”
“老哥,不對啊,以前也沒見你飲酒飲得那么猛,你遇啥不開心的事了?”
“我被辭退了,果然人到中年身體差了,熬不動了,所以他們就辭退我嗎?!人到中年都神憎鬼厭嗎?”說完,又灌了幾口啤酒下肚。
中年危機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而對于因為中年危機被辭退的中年人來說,抱怨,似乎看來是他們最好的發泄方式。他們一般會抱怨,公司沒良心,僅是因為人到中年了,體力跟不上了就辭退人。這類話題,我無論是從生活中還是從各類資訊平臺都看得多了,久而久之我也在思考,問題背后的本質是什么?同一件事我更喜歡從本質上去思考,透過本質看現象。
通過現象看本質
問題背后的本質是什么?我們不妨從用人單位的角度來看。人到中年身體各項機能逐漸下降是不爭的事實,身體素質逐漸下降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不能為企業提供更多的體力及精神;但處于企業的角度,公司要和市面上的其他公司展開競爭,畢竟蛋糕就那么大,你占多了,那么對于另外一方企業來說市場肯定就少了。那么面對那么多市面上如豹如狼的公司,唯一的辦法就是保持競爭力。
比另外一方做得更好,要做得更好無疑是從自身團隊出發,團隊是公司對面競爭對手有力的條件之一。
可是團隊里面的人,面對市面上的競爭,公司的壓力明顯跟不上了,沒能提供有力的幫助,還拖低了團隊的效率,因為自身的問題導致公司面對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狀況,沒能跟上市場,這在本質上因為自身而跟公司的發展有了沖突,處于公司的角度來說。
公司要發展,下面的團隊就必須要有能力面對市場上的各種狀況都能快速應對,畢竟公司要盈利。你體力跟不上了是真的,公司要盈利也是真的,兩者之間的沖突,很多時候暫時不能緩和,與其說公司道德問題,倒不如說是因為競爭激烈的市場不給你跟得上的體力,因為最終能決定你去與留的是你的能力,這是核心問題。
雖然殘酷,但是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以知名女演員海清為代表的中年危機
說起中年危機這個話題,也讓我想起了女明星的中年危機。在某屆的青年電影展閉幕式上,女演員海清拿起存在手機里面早已準備好的草稿發表了“女演員宣言”說
“我們是一群非常熱衷表演的女演員,我們一直在堅持,基本上沒有傍大款,也沒有靠父母,靠自己努力從小走到大。但說一句實話,我們中的大部分人是被動的。
”市場、題材……各種局限常常讓這些中年女演員遠離優秀的作品,甚至從創意之初就被隔離在外。為了打破這樣的瓶頸,她們不得不轉戰其他方面同時海清還說 “歲月賦予我們經驗、皺紋、閱歷、寬容善良、善于溝通……我們沒有傳說中那么不好合作?!迸R了還爭取一把表示我們一定會比胡歌便宜,也一樣好用,希望大家給我更多機會!。
當晚視頻播出以后又是掀起一番熱烈的討論,有人認為導演應該給機會這些中年女星,她們比流量小花演技要更好,畢竟當代流量小花的演技擺在那里,有眼目睹;而另外一部分人則認為她們應該“認命”因為屬于她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所以她們應該把機會留給那些當代的女演員,議論紛紛,眾所紛紜。
相對于男性來說女性的中年危機似乎來得更早一些,這一點放在娛樂圈里面尤為明顯。
好比如不少女演員都喜歡買通稿,里面充斥著諸多如“多年過去,不改少女模樣”、“少女感氣息”、“產后還是好像少女”等等字眼的文字句子。專凹“少女感”人設這種做法是當代女演員常用的手段,從她們專凹少女感的人設來看,背后是一種恐慌的心理,因為她們害怕一旦失去所謂的“少女感”就會被市場、資本所拋棄,所以只好緊貼著“少女感”這個“保命”的法則去行事。
人到中年的女演員似乎跟“少女感”真的扯不上什么關系,而人到中年的女演員在公開場合表面希望導演,制片人能多給些機會她們,這種事情不是一次兩次發生了,在《我就是演員》的節目中,知名女星楊蓉就表示希望導演及制片人能多給些機會30~40歲的女演員,能夠重視她們這個群體。
不是導演不給中年女演員機會,而是商業行為缺失了“需求”這一環
作為女性,其實我很同情海清以及楊蓉等中年女演員,也很明白她們為請求導演給她們機會,以有戲可演,但是其實往往不給她們機會的不是導演和制片人,而是為他們出聲的這些觀眾,我為什么這樣說?
因為這件事要從需與求,經濟的角度來看。從需求的方面來看,當下觀眾的用戶畫像多數為16~35的年輕人,這一類人喜歡看的劇多數為偶像劇、校園劇,而偶像劇,校園劇里面的主演必定要為年輕的演員。
倘若是一個中年女演員去演了主角的角色,不適合,而且觀眾也不喜歡看,那觀眾不為這部劇買單,等于導演和贊助商是虧損的,出一部影視劇的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要盈利,盈利不了,那么還拍戲來干什么?
所以我說不是因為導演和制片人不給中年女演員機會,而是因為市場,受眾不給這些女演員機會,不妨想想,處于導演的角度希望演戲的女星能有演技,這樣一來拍戲的時候也不用過多的精力去教導她們。
但是現在娛樂圈青黃不接的女演員,唯有那些以中年年齡層為代表,才是演技派,雖然她們有演技,但是找她們合作拍劇,受眾并不愛看,反而是以年輕派為代表的流量小花更受人喜歡,她們的粉絲也更有號召力,像這種情況你會選誰呢?
事實很明顯,任誰都會選擇更有號召力和流量表現力更高的年輕女星。這件事也可以從經濟的角度去看,任何商品及服務的出現都是基于需求的角度出發。
如果沒有需求,那么商品和服務就不會出現,這兩者呈立的是對立面,而一旦有了需求,那么隨之出現而來的就是對應的商品及服務;假如需求消失了,那么商品和服務就不會存在了,只要需求一天都在,那么商品和服務就會一直都在,同樣只要受眾一直不改喜好喜歡那些年輕小花,那么海清等中年女演員便永遠都沒有機會;市場,受眾不接受,不買單,所以資本和導演就不會選擇中年女演員。
好比如為什么有些人冒著犯罪的成本也要殺害野生保護動物,都是因為有人有這個"需求"所以才會有相應的服務出現,他們不惜鋌而走險,殺害野生保護動物,俗話說得好"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是同一樣的道理。
大公司的營銷人員有些會有一項任務,就是調查消費者的使用感受以及從他們的口中得到一些產品能否改進的反饋,同時營銷人員會去調查在市面上有哪些需求,是還沒有被滿足的。
這樣一來就可以將調查結果交給企業,企業會根據相應的需求,研發出相應的產品及服務,這種做法同樣是基于需求,提供對應的產品及服務,同樣,很多服裝公司在推出一款新的服務之前,除了在制作之前會經過詳細的調查之外,還會在上市之前做一番"試水"試探市場的行為,喜好程度,如果市場反映不熱烈那么就不會再繼續制作這批產品和投放,因為那是浪費,市場沒有需求。
不要混淆道德層面與商業層面之間的界限
而且我也發現,無論是被裁的中年人還是中年女演員都過于從道德層面去思考問題,可是這本身就屬于商業層面的問題,而商業層面的不能以道德層面去評判,也不要試圖用道德層面的東西去說服資本,一切該爭取的權益一律按照法律法規去執行。還有多少人因為認不清本質而還在一味喋喋不休呢?抱怨沒有用,更為重要的是要想出解決方法或者在中年危機來臨之前盡早打算。
中年危機魔咒如何破?
不少人剛入職場的時候,就早已規劃好了職業生涯與人生規劃,他們按照既定的路線努力地走向那個定下的目標,一路不斷地挑戰自己,最終升職加薪,同時也在查漏補缺看自己缺哪方面的能力,盡力去補,成為團隊中那個不可或缺的人。由于掌握了公司的大部分核心業務所以那部分人,早就在中年危機來臨之前就已經實現了華麗的轉身,所以對于一部分人來說,中年對于不算危機。
但有大部分是"轉型"了,他們是在自身職業外的進一步延伸。比如說像上面的女演員一樣,轉做幕后,轉做服裝設計師,因為本身明星身浸在時尚圈中,長年累月,對于潮流時尚很是敏感,所以做起來很是合適。不斷地發掘職業之外的延伸點,是煥發第二事業的機會之一,它可以很大程度上拓寬事業的寬度與深度,也讓我們找到另外一條從未踏足的道路。
當然也有些人通過努力早就做好了一切準備,即使在中年危機來臨之際也能把損失降低到最低。
從副業轉為正業的也不在少數,有些人一開始因為興趣而做的副業,沒想到日后副業比本職的收入還要豐厚,轉身反而做了副業;更多的人則是自己創業做了老板。人到中年可以開拓的工作機會依然很多,重要的是拓寬你的眼界與思維進一步延伸去思考,畢竟進一步是海闊天空。
在商言商,中年危機不單僅僅是因為企業道德問題,而是因為激烈的市場不給你跟得的機會;中年女演員面臨著沒戲的尷尬境地,并不是因為導演不給機會,而是因為觀眾沒給機會,無論是因為中年被辭退的中年人,還是沒戲演中年女演員似乎都過于著重從人情情面去理解,但是這兩者都屬于商業層面,商業層面很殘酷,講的就是利益,不講情面。
⊙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
⊙編輯:學習經營管理(微信號:MBA270)
如果您喜歡此篇文章,記得發到給好朋友哦!分享智慧,好運常伴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