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食品工廠,不再靠經驗活著
2025年上海車展,智能制造成為全場核心關鍵詞:
自動駕駛、數字底盤、AI賦能生產鏈……仿佛誰不“全鏈路智能”,誰就被落在身后。
但作為一個做腐竹產品的一線從業者,我看完這些“高科技展臺”,想得卻是我們工廠的另一塊現實:
智能制造不能只是車企的事情。
如果我們豆制品廠還只靠“老師傅經驗”,遲早跟不上。
我是盧大發,在廣東和平縣做腐竹出品與供應鏈協同。今天這篇文章,不談炫技,只講現實——智能制造到底怎么落地到我們這種傳統行業?值不值得做?該怎么做?
一、智能制造≠豪華配置,而是“基礎設施重構”
大家對“智能制造”的誤解主要有兩個:
- 要花很多錢,只有大廠能搞;
- 食品行業門檻低,用不上那么高科技。
但現實是:不是你愿不愿意做,而是市場、客戶、平臺早已在倒逼你做。
舉幾個我們行業的常見問題:
過去靠“經驗”,現在這些問題必須靠系統標準化、數據可回溯來解決。
二、我們自己工廠的三個“智能化改造”,真實有效
我們不是巨頭企業,沒有大預算,只做了三件事,全部成本控制在10萬元以內,回報周期半年左右。
? 1. 供漿系統智能化改造
過去:人工倒漿,濃稠全靠“手感”。
現在:自動濃度檢測 + 穩壓泵供漿,波動控制在±3%。
好處:腐竹厚薄統一率提升12%,客戶復購明顯上升。
? 2. 鍋爐控溫系統自動化
過去:師傅看壓力表,火大火小憑經驗。
現在:傳感器實時監控 + 電磁閥智能聯控,恒溫區間維持在85°C~92°C。
好處:節能約15%,同時減少“抽皮失敗”的批次。
? 3. 每袋腐竹都能“追本溯源”
包裝印刷帶批次碼,系統自動記錄:原料批次、加工人員、工藝數據。
售后問題掃碼即查,客服不用再“猜是誰干的”。
好處:客服處理時間從平均20分鐘縮短到5分鐘以內。
三、智能制造帶來的,不是技術炫技,而是“讓你少虧一點”
我們把這些升級總結成一句話:
不是為了讓工廠變得先進,而是讓它少出錯、少內耗、少浪費。
而且所有這些“智能化模塊”都不是燒錢燒技術,而是“可控、可復制、可持續”:
這些經驗不只適用于我們,也適合很多想做改造的中小廠。
四、寫在最后:未來不是最強的活下去,而是“系統最穩”的留下來
這屆上海車展,大家討論的都是智能艙、自動駕駛、AI模型融合;
而我們腐竹廠里,說的更多的是:今天這鍋漿子配比準嗎?鍋爐溫度穩嗎?客戶退貨怎么說得清?
其實本質沒變:
- 車廠想讓車跑得穩,我們想讓產品出得穩
- 他們是比科技,我們是比系統化和可交付性。
我是盧大發,在廣東和平縣做腐竹供應鏈出品協同,
我們廠不大,但我們想讓自己的流程更清楚、出品更穩定、客戶更信任。
智能制造,對我們來說,不是為了“先進”,而是為了不掉隊、不內耗、不再靠人扛一切。
#智能制造 #食品工廠升級 #腐竹行業轉型 #上海車展 #豆制品工廠 #供應鏈優化 #盧大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