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檔后,《哪吒之魔童鬧海》仍在不斷締造票房奇跡,目前票房已破150億元人民幣。它不僅以一騎絕塵之勢成為史上最賣座的中國電影,更超越《頭腦特攻隊2》成為全球最賣座的動畫電影。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在特別策劃“兩甲子的喝彩:中國電影特展”中,特別設立了“動畫先聲”單元,溯源中國動畫脈絡,我們也得以在銀幕上,重溫百年中國動畫夢。
《鼠與蛙》1934
現存最早的中國動畫片之一
上世紀三十年代,萬氏兄弟為聯華、明星等電影公司創作了十幾部動畫片,其中就有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片《駱駝獻舞》。可惜這些電影的拷貝膠片大多失傳。留存的電影中,《鼠與蛙》(又名《飛來禍》)曾在中國電影資料館做過學術放映。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動畫片之一,和《駱駝獻舞》一樣改編自《伊索寓言》,由真人出鏡的老師講述了一個鼠與蛙連體遭殃的故事,教導學生們注意人際關系的距離和分寸。這種真人與動畫相結合的制作方式,萬氏兄弟早在1931年出品的《紙人搗亂記》中就采用過。據萬籟鳴講,此舉是出于節約成本的考量。
《鐵扇公主》1941
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
導演:萬氏兄弟
1937年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是世界第一部動畫長片,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動畫設計師之一是開中國動畫風氣之先的楊左匋。受《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啟發,萬籟鳴、萬古蟾在上海“孤島”時期拍攝了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盡管人物形象和動畫設計明顯帶有迪士尼動畫的痕跡,但它的故事、意象和精神內核完全是中國的,尤其是片尾眾人同仇敵愾打敗牛魔王的橋段,鼓舞了當時中國民眾的抗日斗志,在上海上映時轟動一時,成為票房大片。而萬氏兄弟匠心獨運的二度創作,為后輩影人對西游故事的解讀和改編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范本。日本漫畫大師手冢治蟲受《鐵扇公主》影響,開啟成人動畫之路,稱得上是一段影史佳話。
《皇帝夢》 1947
新中國第一部木偶片
導演:陳波兒
抗戰勝利后,萬籟鳴和萬古蟾遠赴香港,轉行從事電影美工和布景工作。而在北國邊陲小城興山,東北電影制片廠(以下簡稱“東影”)為中國動畫開辟出一片明朗的天空。1947年,東影廠廠長袁牧之提出了“七片生產”的方針,美術片是“七片”之一。東影的原“滿映”日本美工師持永只仁看到一張當時美國國務卿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的照片后,提出了制作馬歇爾和蔣介石木偶片的想法。東影藝術處處長陳波兒欣然采納并很快寫出劇本《皇帝夢》。《皇帝夢》運用京劇的場景和唱腔,采用夸張的手法,辛辣諷刺了南京政府的腐敗和荒唐。《皇帝夢》是新中國第一部木偶片,而中國的第一部木偶片是萬超塵于1939年執導的《上前線》。
《甕中捉鱉》1948
新中國第一部動畫片
導演:方明
《皇帝夢》一炮打響后,為配合解放戰爭的大好形勢,東影投拍新中國第一部手繪動畫電影《甕中捉鱉》。它采用漫畫的形式,抨擊和諷刺的矛頭仍指向那位人民公敵。持永只仁擔任導演和設計,漫畫家華君武為設計圖提供了很好的建議。《甕中捉鱉》在技術上略顯粗糙,但在設備簡陋、人才短缺、經驗缺乏的條件下,能交出如此作品,實在難能可貴。影片上映后大受歡迎。欣喜的陳波兒特意為持永只仁起了個中文名“方明”,意味著中國動畫電影前途光明。隨著兩部電影攝制成功,東影美工科卡通股的人員逐漸壯大,之后成為新中國美術電影事業的骨干力量。
《驕傲的將軍》 1956
中國動畫片民族化開端之作
導演:特偉、李克弱
萬氏兄弟的早期作品受美國動畫片影響很大,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上影美術片組成立之初,又開始學習蘇聯經驗。特偉、方明等人曾多次拉片,帶領全組逐格學習蘇聯動畫片的技法。隨著中國動畫片制作體系的日趨成熟,特偉意識到一味模仿美蘇和東歐動畫不利于國產動畫片的長足進步,民族化是必行之路,由他執導的《驕傲的將軍》是開創中國動畫片民族化先河的作品,“中國動畫學派”從此被世界關注和認可。特偉從中國古代建筑、雕塑、繪畫、音樂中汲取養分,并將京劇的臉譜和唱念做打融入創作中,通過中國古代“驕兵必敗”和“臨陣磨槍”的故事,打造了一部中國氣派的動畫力作。
《豬八戒吃瓜》1958
中國第一部剪紙動畫片
導演:萬古蟾
皮影戲起源自漢武帝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剪紙片正是在皮影戲和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動畫新片種。基本原理是平面鏤刻的關節紙偶,定位在粘貼背景紙片的玻璃上,攝影機逐格拍攝,然后連續放映形成連貫動作。《豬八戒吃西瓜》首次拍攝并不成功,動畫師胡進慶等人進組后借鑒動畫片原畫設計的原理方法,解決了技術難題。胡進慶還為豬八戒設計了“吃西瓜”的動畫,非常傳神。時至今日,當我們看到有人暴食西瓜時,仍會想起這幅畫面。《豬八戒吃西瓜》并非改編自《西游記》原著,而是根據童話作家包蕾的原創童話改編,而包蕾的創作靈感來自于一位貪吃餅干的孩子。影片1980年獲得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二等獎。
《小蝌蚪找媽媽》1960
世界第一部水墨動畫片
導演:特偉、錢家駿、唐澄
中國動畫真正驚艷世界是從《小蝌蚪找媽媽》開始的,影片不僅在1962年獲得了第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美術片獎,早一年還獲得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短片銀帆獎。水墨畫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拍攝水墨動畫的想法,最早由阿達、段孝萱等人提出,在陳毅副總理提出“讓齊白石的畫動起來”的建議后,“上美”很快投入水墨動畫試驗。錢家駿從朵云軒“木刻套印”工藝中受到啟發,想到用“多層疊印”的攝影方法。試驗成功后,本片正式開拍。特偉、錢家駿、唐澄三位導演各司其職,原動畫主力和攝影幾乎全員上陣,可以說,《小蝌蚪找媽媽》的成功是“上美”集體智慧的結晶。就像本片的故事一樣,中國動畫人“有志者事竟成”,終于在中華文明的深處找到創新發展的源頭活水。
《黑貓警長》1984—1987
中國最早的動畫系列片之一
導演:戴鐵郎、范馬迪、熊南清
2019年,得知戴鐵郎去世的消息后,無數《黑貓警長》粉絲在本片的網絡視頻上發彈幕,大家不約而同打出了本片主題歌的歌詞“向你致敬”。大家致敬這位曾經點亮童夢的“黑貓爺爺”,也在緬懷那個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回憶本片,大家說的最多的詞匯是“童年陰影”,但正是這所謂的“陰影”,為他們提前警示了社會的復雜和人性的多面,從而在成長過程中能夠用理智的力量保持對生活的熱愛。《黑貓警長》僅僅播出了五集就戛然而止,第五集片尾“請看下集”的槍聲成為絕響。“停更”最主要的原因是版權糾紛。這種無奈現實折射回作品的“殘缺美”,更增添了大家對它的推崇與懷念。
《長安三萬里》2023
逸興壯思,動畫詩史
導演:謝君偉、鄒靖
與其說是“長安三萬里”,不如說是李白的“羅曼蒂克消亡史”。盡管高適回憶自己與李白情誼的講述略顯冗長,但流淌全片的動人力量始終激烈澎湃。也許你從沒看過主人公如此苦悶的動畫片,近三小時的片長,書寫著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血與淚。當羅大佑滄桑的聲音在片尾響起,壯懷激烈糅合著唏噓惆悵涌上心頭——成年人有他們的感悟,孩子們也自有收獲不只是重溫那些絢爛詩篇,更上了一堂生動的歷史課——原來李白精于相撲(其詩作中也有過暗示),原來唐朝有那么多巾幗不讓須眉的奇女子(裴十二是唐朝那些女扮男裝、文武兼備的女子的縮影)……本片獲第3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
“中國百部經典動畫”完整專題
請見《環球銀幕》2025年3月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