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谷雨,黃山市歙縣梯地茶園系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核心區揭牌儀式暨街源烘青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發布會舉辦,標志著街源烘青開啟了街源茶產業發展的新紀元。?
見證歙茶高光時刻
大山之中,蜈蚣嶺村,石砌梯田如巨龍盤桓,千畝茶園如天梯直抵蒼穹。正在進行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核心區揭牌儀式暨街源烘青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發布會,猶如一杯剛剛沏泡的佳茗,茶香裊裊,飄向山外。
歙縣街源包括璜田、街口、小川等鄉鎮,人口有十萬之眾。蜈蚣嶺村千畝梯地茶園,誕生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的浪潮中?,是當地村民歷時13年,投工超121.6萬人次,用7億塊石頭砌成梯地,硬生生將荒山禿嶺改造成層疊如塔的茶園??。
街源地區作為歙縣茶葉的重要產區,有著深厚的茶文化底蘊。早在明萬歷三年(1575年),璜蔚茶商胡汝皋在這片隱匿于“水南六十里”的梯地茶園里,首創了烘青工藝,由此開啟了街源烘青的五百年歷史傳奇。
清代是街源烘青的鼎盛時期,《歙縣志》記載,當時全國各地茶商云集街源,以璜蔚為中心,上海、天津等地均有茶行且名噪一時,故璜蔚享有“江南第一茶市”美譽。
讓世界聽見歙縣茶葉故事
梯地茶園成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不僅為街源地區的茶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歙縣乃至黃山市的茶產業發展帶來了深遠影響。
2023年,蜈蚣嶺村千畝梯地茶園被列入第七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安徽省第八項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此次核心區揭牌,不僅是對傳統農耕技術的保護性認定,更通過劃定核心產區邊界,推動茶園管理標準化、生產規范化,為茶產業提質增效奠定基礎。
“讓世界聽見歙縣茶葉故事。”農業農村部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后楊子江表示:“歙縣梯地茶園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書寫了中國茶葉第一大縣的輝煌。核心區揭牌標志著遺產保護進入新階段,地理標志商標發布則讓傳統技藝煥發時代價值。這既是文化傳承的里程碑,更是產業升級的起跑線。”
歙縣歙茶產業發展中心汪文俊說,“街源烘青”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發布,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確了這一傳統工藝的區域獨特性。將從原料溯源、工藝規范到品牌推廣構建全鏈條保護體系,助力產品溢價能力提升?。
鄉村振興的希望之葉
曾經,“街口進街源,只見青山不見田”,因地處深山,雖擁有優質茶葉資源,卻因交通閉塞、長期處于產業鏈末端。街源烘青工藝以“火功穩、香氣醇”著稱,但因長期缺乏統一標準,品牌缺失,市場認知度受限。此次兩大標志性事件聯動,無疑會成為歙茶產業發展的又一個突破口。
街源片區目前有6.7萬畝茶園,占歙縣茶園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年產量3700噸,有1.8萬戶茶農傳承著古法制作工藝。片區有7家省市級龍頭企業,70家茶企協同發展,已經初步構建起從“茶園”到“茶杯”的全產業鏈。
璜田鄉蔚源茶廠廠長胡飛星是當地新生代“茶人”,多年來他一直致力于“街源烘青”的歷史文化挖掘和制作技藝的研發創新,并成立了茶葉合作社,帶動當地茶農標準化生產,做大做強“街源烘青”品牌。他說,歙縣梯地茶園系統核心揭牌與街源烘青商標發布,將有助于街源地區茶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進一步拓展市場份額,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加茶農和茶企的收入。
楊子江博士建議,一是以科技賦能傳統,建設茶文旅融合示范帶,讓茶山變景區,茶廠變體驗館;二是以品牌開拓市場,依托地理標志提升溢價,推動“歙茶”品牌價值突破百億;三要以開放促傳承,精心規劃全球梯地茶園文化節,推動歙茶走向世界。
歙縣璜田鄉黨委副書記、鄉長徐聰表示,璜田鄉將以農業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為抓手,持續推動茶文化、茶科技、茶產業“三茶”深度融合,讓街源烘青的茶香飄出大山。
從深山梯地到國家地標,街源茶業的這次躍遷,不僅書寫了一個區域的產業變革史,更折射出中國傳統農業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突圍路徑。當蜈蚣嶺村的采茶歌與機器烘青的嗡鳴聲交織,當石砌梯田登上文旅宣傳片的鏡頭,這片承載著數百年農耕智慧的綠葉,正以嶄新的姿態,講述著鄉村振興的黃山故事。
原標題:《千年茶香飄出大山,街源烘青迎來新紀元》
欄目編輯:黃佳琪
來源:作者:程向陽 方信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