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部科學省和厚生勞動省聯合發布的調查顯示,2024年春季畢業的日本大學生就業率達到了驚人的98.1%,創下自1997年開始統計以來的最高水平。
日本企業為了搶人,除了給高薪,甚至開始卷福利,提出了“入職就給100萬日元”“供免費員工宿舍和住房補貼”"一年休滿129天"等眼花繚亂的福利。
高就業高薪率高福利令國內十分羨慕,一些人還萌生出去日本打工的想法,但在這個耀眼數字背后,卻可能是日本幾代人付出代價得到的結果。
日本是如何實現今天的高就業率的?這一轉變又付出了哪些代價?中國目前情形與日本歷史上非常相似,我們有什么借鑒的地方?
以前日本打工人的悲慘經歷
要理解日本就業市場的今天,我們得先回到過去。日本就業率最低的時期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泡沫經濟"崩潰后。
1991年,日本房地產和股市泡沫破裂,曾經被稱為"經濟奇跡"的日本經濟急轉直下。到1998年,日本失業率攀升至4.1%,2002年更是達到歷史峰值5.5%,就業率降至約94%。雖然這個數字在全球范圍內仍然不算太低,但對于習慣了"終身雇傭"的日本社會來說,這種變化帶來了巨大沖擊。
那時候的日本就業市場慘不忍睹,幾乎是一片災難。大企業為了生存,開始大規模裁員,成千上萬的中年員工被迫卷鋪蓋走人。這些人多數是40-50歲的中年人,正是家庭負擔最重的時候,孩子要上學,父母要贍養,房貸車貸壓在肩上,突然間失去工作,生活一下子陷入絕境。
剛畢業的大學生更是慘,他們踏入社會的時機太不湊巧了。企業都在縮減招聘,很多公司干脆停止招新人,導致大批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這群年輕人被社會貼上了"就業冰河期一代"的標簽,意思是他們趕上了就業市場的"冰河時期"。他們中很多人只能在便利店、快餐店打零工,或者干脆啃老,在家里蝸居。
正規的終身雇傭制開始崩塌,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臨時工、兼職工等不穩定的工作。這種工作沒有保障,隨時可能被解雇,工資也比正式員工低很多,沒有升職機會,福利保障更是少得可憐。很多人不得不同時做兩三份兼職才能勉強糊口。
最慘的是那些失業的中年人。年齡大了,技能可能跟不上,企業嫌他們工資要求高、適應能力差,根本不愿意雇用。他們投出去的簡歷石沉大海,一次次面試失敗,再就業變得幾乎不可能。
生活的殘酷直接體現在街頭。東京、大阪等大城市的公園、橋洞下、車站附近出現了所謂的"紙板箱村"。那些付不起房租的失業者,只能用撿來的紙箱在公共場所搭起簡易的"房子"。這些紙箱村里住著各種各樣的人:有剛畢業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有被公司裁員的中年人,還有因為打工收入不夠付房租的低收入者。
此后,日本用了幾十年才逐漸恢復并達到今天的高就業率。這一過程中,政府政策、企業改革和人口結構變化都發揮了關鍵作用。
首先是日本政府實施了一系列促進就業的政策,包括提供職業培訓、就業補貼、創業扶持等。其次是日本企業逐漸改變了傳統的雇傭模式,從"終身雇傭"向更靈活的用工方式轉變,雖然這降低了工作穩定性,但也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同時,服務業比重上升,為就業提供了新的增長點。
最關鍵的因素可能是日本的人口結構變化。由于出生率持續下降和人口老齡化加速,日本勞動年齡人口(15-64歲)從1995年的8716萬人減少到2020年的約7500萬人,減少了約14%。勞動力供給的減少,自然帶來了就業機會相對增加,失業率下降。可以說,日本高就業率很大程度上是人口結構變化的結果,而不僅僅是經濟繁榮的體現。
日本就業市場的巨變
歷經各種變革,日本就業市場迎來了根本性變化。數據顯示,2024年春季畢業的日本大學生就業率達到了驚人的98.1%,達到歷史高位。更令人驚訝的是,傳統上就業相對困難的文科生。
求職者處于一個前所未有優勢地位,企業為了爭奪人才不得不提供更優厚的條件。與20年前畢業生需要費盡心思向企業推銷自己的情況截然不同,現在是企業絞盡腦汁想要得到大學生的青睞。
企業為吸引畢業生使出渾身解數。在薪資方面,一些企業開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薪——僅入職就給予1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5萬元)的獎金。這種高額獎金在過去的日本職場中幾乎是聞所未聞的。
除了高薪,住房福利也成為企業吸引畢業生的重要籌碼。一些企業專門為應屆生提供免費的員工宿舍或住房補貼。在房價高企的日本,這無疑解決了年輕人的一大后顧之憂。
工作環境和作息安排上,企業也做出了巨大調整。很多企業增加休假天數,甚至打出"一年休滿129天"的口號,并為加班提供高額補貼。這些措施都針對性地解決了日本職場長期以來加班文化和工作壓力大的問題。
招聘條件方面,許多企業放寬了專業限制,不少崗位標注"文理均可",并承諾為缺乏工作經驗的畢業生提供充分培訓。
這一切看似完美,但背后的根本原因卻是日本面臨嚴峻的人口危機。日本是全球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勞動年齡人口持續萎縮。截至2024年初,日本總人口約1.2億,較上年減少近90萬,其中15至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僅約7174萬人,且呈持續下降趨勢。低生育率導致新增勞動力不足,難以填補退休人員留下的空缺,這是企業不得不降低身段爭奪人才的根本原因。
相似的挑戰,不同的階段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創造了經濟奇跡,但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其中就業問題尤為突出。將中國當前的就業情況與日本歷史上的經驗進行對比,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兩國的異同。
在經濟發展階段上,中國目前的情況與1990年代初期的日本有一定相似之處。兩國都經歷了長期的高速經濟增長后進入轉型期,增速放緩,就業壓力增大。不過,中國的人均GDP水平仍遠低于當時的日本,發展空間和潛力更大。
在人口結構上,中國正經歷著類似日本的變化,但時間點更靠前。中國勞動年齡人口(16-59歲)從2011年的9.25億人下降到2021年的8.82億人,十年間減少了4.6%。這種趨勢與日本的人口老齡化路徑相似,但中國的老齡化速度更快,可能會在未來幾十年內迅速改變就業市場的供需關系。
在就業市場特征上,中國目前也出現了一些與日本"就業冰河期"時類似的現象,如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靈活就業比例上升、中年裁員等。2023年中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約為5.1%,與日本"就業冰河期"時期相近。尤其是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16-24歲人口失業率一度超過20%,遠高于日本同期水平。
在就業質量上,中國也面臨工作壓力大、工時長的問題。"996"工作制(早9點到晚9點,一周工作6天)在某些行業尤為普遍,與日本的"過勞死"現象有相似之處。不過,與日本不同的是,中國的工資水平仍在上升,盡管增速放緩,但并未出現日本那樣的長期停滯。
然而,日本目前的就業市場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未來的鏡像——或許數十年后,中國也將進入"超級賣方市場"。但高就業率并不等于高質量就業,更不意味著社會問題的消失。
從日本的現實來看,盡管就業率創歷史新高,普通年輕人仍然面臨巨大生活壓力。企業加班文化盛行,晉升競爭激烈,員工需要花大量時間維護職場人際關系。更嚴峻的是,日本物價高企,一顆普通白菜在物價上漲時可能賣到100元人民幣左右。加上老齡化社會的養老負擔,年輕人的經濟壓力絲毫不減。
正如有日本媒體報道所言,那些聲稱可以輕易辭職追求夢想的年輕人,要么擁有極強的生存能力,要么家境殷實。對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穩定的工作"既是安穩生活的保障,也是痛苦的來源。在生活重壓下,那些無法變現的興趣愛好往往顯得蒼白無力。
總的來說,中國當前的就業挑戰與日本歷史上的情況既有相似之處,也有明顯不同。中國正處于人口紅利消失、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轉型的特殊階段,面臨的就業壓力更為復雜。日本高就業率的經驗表明,人口結構變化最終會改變就業市場的供需關系,但這一過程需要時間,且可能伴隨著工作質量下降、收入分配不平等等問題。
當我們將視線從表面的就業率數字轉向就業質量、收入水平和生活幸福感時,可能會發現一個更為復雜的現實。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就業不僅關乎經濟數據,更關系到每個人的生活尊嚴和社會和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