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王順利:做關中傳統民居的“守望者”
陜西日報記者 陳志濤 蒲茜
西安南五臺山下,古樸的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內,青磚灰瓦構成了一片古建的天地。
滿是建筑構件的大廳里,一根巨大的橫梁放在桌前,紋飾已雕刻過半。
“手一定要穩!把握好木雕紋飾的層次感。”
“注意鏤空手法的運用,增強紋理的真實感。”
王順利拿著平鏟,一邊給兒子王行健說,一邊仔細修正橫梁上的紋飾。
窗外,修復完畢的“作品”組成古色古香的宅院,吸引著游客的到來。
王順利指導兒子王行健學習木雕技藝。陜西日報記者 蒲茜 攝
白水的趙家門樓、大荔的閻敬銘宅院、澄城的崔家槐院……這些昔日分散在渭北大地的關中傳統民居,如今在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齊聚一堂”。
王順利是關中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30多年來,他修復了近千間面臨倒塌、瀕臨消失的關中傳統民居。
在他看來,關中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作為一種形象、具體的技藝傳承,更加依賴于實物載體。
“我們現在能做傳統建筑的保護、復原工作,是建立在看到前人留下來的古建筑的基礎之上。我們也要讓后人看到古建筑?!蓖蹴樌f。
30多年前,王順利參與到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的籌建工作之中,投身關中傳統民居的保護。
為全面了解關中傳統民居的存續狀況,王順利帶領團隊深入關中各地的村鎮,挨家挨戶走訪、記錄,踏上了艱苦的調查之路。
“那時,許多關中傳統民居年久失修,情況不容樂觀。”王順利說。
遷移復建!王順利與哥哥王勇超——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創建者達成共識。
在王順利看來,最具挑戰性的當屬從澄城、合陽、大荔等地遷移復建關中傳統民居。
“這些民居建筑構件繁多,收來時大多雜亂無章,對遷移復建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蓖蹴樌f,“重建過程就像是把積木拆卸后重新搭建。但房子好拆不好裝,拆后重建要比蓋新房面臨更多技術難題?!?/p>
更為關鍵的是,這些民居大多有上百年的歷史,復原者難以得知院落最初的設計用意和構架方式。
“只能下笨功夫,一點點學,一點點悟?!蓖蹴樌f,為搞明白這些問題,他一邊大量翻閱資料,一邊在全國各地的傳統民居中尋找共性與個性,加深對關中傳統民居的理解和認識。
隨著遷移復建工作的啟動,新的困難不斷出現。搬遷前,繪制圖紙、攝像、拍照、編號、包裝等工作,一樣都不能馬虎。木雕構件、花格窗門、磚雕圖案等都是易碎件,怎樣減少在運輸過程中的磕碰?重建時,若是構件缺損,如何復刻一模一樣的款式?王順利身兼多職,嚴格把控每一個細節、解決每一個難題。
慢工出細活。王順利和他的團隊遷建一座傳統民居平均耗時3年。耗時最長的閻敬銘宅院,光是準備工作就花了3年,修復又花了5年。
閻敬銘宅院是清朝建筑,為兩進兩院式布局。尤其是高達10米的上房,運用了大量的斗拱、彩繪、木雕、石雕以及特大馬頭墻,結構繁復、裝飾精美,重建難度極大。
“原宅在20世紀50年代已拆毀。我們從閻氏后人手中收購了殘余建筑構件,還到舊址進行實地測量?!蓖蹴樌f。
沒有現成圖紙,便自行繪圖設計,盡可能還原古宅原貌;遇到技術難題,便查閱資料,請教專家,反復試驗……王順利和團隊最終成功還原了閻敬銘宅院大氣磅礴的樣貌。
30余載倏忽而過,近千間關中傳統民居在王順利手中重現風采。
“正是出于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我才能堅持到現在。我一輩子就干這一件事,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就算沒白忙活?!蓖矍暗年P中傳統民居,王順利說。
在他的影響下,王行健也加入了傳承關中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的行列。
“一開始我對父親的事業并不理解。但看到一座座精美的民居在父親手中‘復活’,我才漸漸明白這項事業的價值并愛上了這門技藝。”王行健說。
來源:陜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