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了困了喝東鵬特飲”,這句廣告語背后的公司,要赴港IPO了。
靠給貨車司機、外賣小哥提神,東鵬飲料2021年登陸A股,成為“功能飲料第一股”。當前股價282.29元/股,市值超1400億元。
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其實現營業收入約158.39億元,同比增長40.6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3.27億元,同比增長63.09%。
東鵬飲料成立于1994年,掌舵者林木勤是廣東潮汕人。2003年國企改制時,林木勤帶領團隊完成收購,成功將東鵬飲料從瀕危國企,發展為功能飲料巨頭。然而在資本市場,其帶領的公司屢次引發熱議的則是“愛買理財”、“股東頻繁套現”、“高管巨額薪酬”。
在A股上市四年后,東鵬在2025年4月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這也讓東鵬飲料重回公眾視野。看起來不差錢的林木勤和東鵬特飲,赴港上市為哪般?
01 靠一款產品躺賺
目前,東鵬飲料旗下擁有東鵬特飲、補水啦、VIVI雞尾酒、烏龍上茶、東鵬大咖、海島椰等品牌。
早在2009年,東鵬飲料就推出了其核心產品東鵬特飲,以模仿紅牛的策略切入市場。早期廣告語“累了困了喝東鵬特飲”就與紅牛的“累了困了喝紅牛”高度相似。
在2016年泰國天絲與華彬集團圍繞紅牛商標內斗后,長期被指“山寨紅牛”的東鵬飲料彎道超車,采用“大碗低價”策略——500ml定價3.5元,僅為紅牛同容量價格的一半,主攻紅牛忽視的下沉渠道,精準切入加油站、便利店及藍領群體,成功讓東鵬特飲的市占率從2015年的5.6%飆升到2020年的20.2%,硬生生在紅牛腹地撕開缺口。
根據招股書,2022至2024年,東鵬飲料的營收分別約為85億元、112.57億元、158.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36.5%;凈利潤分別約為14.41億元、20.4億元、33.2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52%;同期,東鵬飲料的凈利潤率分別為16.9% 、18.1% 、21%。
尼爾森IQ數據顯示,東鵬特飲2024年以34.9%的銷售額份額位列中國能量飲料市場第二,較2023年的30.9%提升4個百分點,其中500ml瓶裝產品連續四年蟬聯銷量冠軍。
在其業績里,東鵬特飲是當之無愧的“功臣”。但這也導致公司形成單一產品依賴的問題。2022年至2024年,東鵬特飲的營收分別為82.11億元、103.54億元、133.04億元,占總營收的比重分別為96.6%、91.9%、84.0%。比重略有下降,但仍然高達8成。
為了擺脫對單一產品的依賴,東鵬飲料有過新嘗試。
但它開拓的電解質水等新品,市場尚小,更難提形成實質替代。“東鵬補水啦”業績近期有所上升,2024年營收同比暴增280%至14.95億元,但面臨的挑戰不小,在元氣森林外星人電解質水的壓制下,增量空間受限。此外,根據財報,電解質飲料的毛利率為29.72%,也顯著低于能量飲料的48.25%。
其他新品如無糖茶、咖啡飲料等,也還沒有形成差異化優勢。這背后的投入似乎也不足,2024年東鵬飲料研發投入僅為0.63億元,只占營收的0.4%。
從行業競爭來看,紅牛2024年重啟市場攻勢,脈動、外星人等品牌在運動飲料領域快速擴張,擠壓新品類生存空間,行業競爭加劇,都在削弱東鵬的性價比壁壘。
02 左手股東套現,右手巨額理財
依靠單一明星產品維持業績,東鵬飲料長期面臨創新動能疲軟的問題,其股東及高管更曾頻繁減持套現,這一損害投資者信心的舉動,時至今日仍被資本市場所警惕。
2022年5月,東鵬飲料上市剛滿一年,解禁潮拉開序幕,作為其上市時持股9%的重要股東天津君正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下稱天津君正)就開啟了“瘋狂減持”模式。
在2023年至2024年兩年時間內,天津君正累計至少進行了五輪減持,從東鵬飲料身上套現42億元,這一數字超過了東鵬飲料2024年全年凈利潤33.27億元,也是2024年東鵬飲料用于產品研發投入的0.63億元的66倍。
天津君正持股變化 來源/wind數據
作為上市前的戰略投資者,據東鵬飲料招股書, 2017年4月28日,天津君正以2.97億元取得東鵬飲料8.50%的股權;隨后,君正投資又以5250萬元的價格從東鵬飲料實控人林木勤處受讓1.50%的股權,成為持股10%的第二大股東。就已經減持套現的金額而言,君正投資的這筆投資收益率至少高達1100%。
在多次減持完成后,在2025年第一季度,天津君正的持股數又從1400萬下降至710萬股,再度減持,持股比例從最初的10%下降至1.37%,已從第二大股東降為第七大股東。
不僅如此,東鵬飲料的董事、高管等也在頻繁減持。東鵬飲料共12位持股高管,除創始人家族(林木勤、林木港、林戴欽)外共有9位,其中有8位在2023年減持了公司股份,而這8位減持高管中,到2024年下半年,至少已經有6位離任,其中不乏公司“元老級”人物。
比如原監事會主席蔡運生、董事李達文、監事陳義敏、黎增永4位,均在2000年之前加入東鵬飲料,在職時間超20年,2023年離職之前分別減持了公司13萬股、51.86萬股、28.3萬股、30.1萬股股份。
這在當時就引發了股民的憤怒,有股民表示,“這是一群最了解公司經營狀況的人,現在卻紛紛要賣股票,這不就不給人一種連內部人員都不看好公司未來發展,甚至是想要收割資本市場的既視感嗎?”
除了股東高管減持,更惹人注目的是東鵬飲料的分紅。
東鵬飲料一直是大手筆分紅,在上市前,東鵬飲料曾在2019年4月、2020年4月、2020年10月進行了三次分紅,一共分掉公司6.8億利潤,而當時的實控人林木勤家族持股接近70%,也就是可以獲得近5億的紅利。在2021年上市以來,東鵬飲料累計派息53億元,2024年單年就分紅23億元,其中,公司實控人林木勤,計算下來能獨得超11億元。
東鵬飲料還“沉迷”理財,用閑置資金購買的理財產品,規模在逐年攀升。2023-2024年,東鵬委托理財金額分別達63.2億元、139.07億元,同期投資收益分別為1.42億元、9531.59萬元。
在今年3月,公司發公告表示,今年將拿出不超過110億元閑置自有資金進行理財,主要投向安全性、高流動性較好的投資產品,不限于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理財、基金、信托以及國債逆回購等產品。
但在資本的另一端,東鵬飲料的短期借款還在飆升。
截至2024年,東鵬飲料賬面貨幣資金56.53億元,交易性金融資產48.97億元,其他非流動金融資產3.77億元(含私募股權、銀行理財),債權投資36.72億元,合計145.99億元。短期借款也達到65.51億元,同比增長了119%。目前賬面貨幣資金已無法完全覆蓋短期債務。
03 向港股要錢開拓海外?
對于赴港上市原因,東鵬飲料表示是為了拓展海外市場,提高國際影響力。招股書中提到,計劃將港股募資的25%用于海外拓展。
在存量競爭加劇的國內市場,東鵬飲料將增長希望寄托于全球化。目前,公司已在東南亞設立子公司,并籌建海南、昆明生產基地,作為出口樞紐,試圖復制國內的“低價滲透”策略。然而,在東南亞市場,紅牛、魔爪等品牌根基深厚,渠道壁壘高筑,面臨的挑戰不小。
尤其是紅牛,在東南亞飲料市場版圖中,始終占據著行業龍頭的戰略地位。通過長期的市場培育,紅牛成功構建起深度的消費者心智,在其發源地泰國市場,更是有著驚人的品牌滲透力。
加上東鵬特飲也有自己的弱點,其含糖量超標。
2024年《消費者報道》向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送檢,含糖量測試結果顯示,每100mL東鵬特飲中含有13.3g糖,不僅遠高于中國香港衛生署界定的“高糖”飲料標準(每100mL含糖量高于7.5g),且以東鵬特飲的售賣標準規格(500mL)計算,一瓶含有高達66.5g糖(約等于14.6塊方糖),在含紅牛、東鵬、戰馬、力保健、魔爪等品牌的12款參與測試的功能飲料中,總糖含量最高。
而東南亞消費者對甜度敏感度較低,這也讓其本土化適配難度較大。
2024年,東鵬飲料海外營收不足5000萬元,目前國際化仍處于試水階段。
近期消費領域掀起了赴港上市潮。東鵬飲料的崛起,與中國功能飲料市場的變遷緊密交織,其發家史始終繞不開與紅牛的競爭與借鑒,這一次赴港IPO,走向東南亞市場,與紅牛又將是一場較量。
海外市場成敗關鍵,在于東鵬飲料能否將國內驗證過的“渠道閃電戰”與海外市場的本土化改造深度融合,這既需要資本彈藥,更考驗戰略定力。在“套現狂歡”與“理財依賴”的循環里,東鵬飲料還能拿出多少決心和力氣,這需要時間來給出答案。
參考資料:
隱憂未解,創始人家族卻急于套現!東鵬飲料“惹怒”投資者? 南方都市報
東鵬飲料林木勤的千億資本游戲:銀行理財、股東套現、大筆分紅 潛望
東鵬飲料上市3年分紅40億,超24億流入林木勤家族 國際金融報
左手“融資+借錢”,右手“分紅+理財”:東鵬飲料陷“存貸雙高”漩渦 財中社
股東套現 41 億、理財躺賺 5 億,東鵬飲料二次上市所為何求? 壹度Pro
東鵬飲料赴港IPO能否破解大單品依賴困局? 零售商業財經
東鵬特飲硬剛泰國紅牛,赴港IPO前林木勤狂飲11億分紅 瑞財經
單一產品占營收8成,“千億市值”東鵬飲料擬赴港IPO 有連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