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
公元前27年,羅馬元老院授與屋大維“奧古斯都”尊號,持續近500年的羅馬共和時代結束。之后雖沒有公開稱帝,屋大維已成為事實上的皇帝,長達千年的羅馬帝國時代開始了。
極盛時期的羅馬帝國空前繁榮,疆域高達500萬平方公里,西起西班牙東到幼發拉底河,北起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南到北非,歐亞非三大洲環抱的地中海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海。
經過了數百年,輝煌一時的羅馬帝國也沒能跳出“興亡周期律”,在公元395年被狄奧多西一世一分為二給兩個兒子。分裂后的西羅馬帝國不斷遭蠻族侵擾,最終在476年被滅,東羅馬帝國(拜占廷帝國)則成了羅馬帝國上的實際繼承者。
伴隨著歐洲漫長的中世紀,東羅馬帝國又延續了近千年,直到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攻陷首都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才不情愿地退出歷史舞臺。
羅馬帝國的光輝和榮耀的確令全歐洲為之驕傲,之后的任何一個歐洲強國都愿以羅馬帝國繼承者自居。
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到東羅馬帝國滅亡后的一千多年間,試圖統一歐洲的各種戰爭此起彼伏。在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長中,相繼崛起的幾大帝國都號稱繼承了羅馬帝國的正統。
其中有聲名赫赫的查理曼帝國、神圣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甚至還有羅馬帝國眼中的“蠻族”俄羅斯帝國。
從名不見經傳的莫斯科公國發展成俄羅斯帝國,俄羅斯長期被歐洲特別是西歐所排斥。然而,被邊緣化的俄羅斯從來不是善茬,不管是歐洲還是亞洲都要有這個蠻族的一席之地。
如果說歐洲幾個帝國以羅馬帝國繼承者自居是歐洲人的認同感所致,那俄羅斯帝國號稱“第三羅馬”就不是簡單的認同感所能解釋了。
查理曼帝國
作為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的奠基人,查理大帝在歐洲歷史上可謂獨樹一幟。這位撲克牌里的“紅桃K”在位44年間發動了50多場戰爭,建立了囊括大半個歐洲的查理曼帝國。
滅了西羅馬帝國后,日耳曼人的一支法蘭克人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分為墨洛溫王朝和加洛林王朝。8世紀末,加洛林王朝進入全盛時期,國王查理曼于公元800年被教皇利奧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
查理曼帝國的橫空出世對歐洲產生重大影響,歐洲文化、文明從地中海一帶轉移到萊茵河一帶,查理曼被后世尊稱為“歐洲之父”。既然是“羅馬人的皇帝”,查理曼在其統治期間一直與羅馬教皇保持密切的政治聯盟。
通過不斷征伐,查理曼帝國疆域達到了今天法國大部、德國、瑞士、奧地利和荷蘭等低地國,甚至包括了意大利一些地區。自從羅馬帝國崩潰,歐洲還沒有如此廣闊的領土被一個國家控制。
查理曼死后不久,他的帝國就陷入分裂。843年,帝國根據《凡爾登條約》一分為三,他的三個孫子各自領有東中西三個法蘭克王國。幾十年后,其中的東法蘭克王國國王駕崩無嗣,意外終結了加洛林王朝的統治,最終在962年從德意志王國變成了“神圣羅馬帝國”。
神圣羅馬帝國
公元962年,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托一世被教皇加冕為“羅馬皇帝”,后腓特烈一世改國名為“神圣羅馬帝國”,延續800多年的“德意志民族神圣羅馬帝國”登上歷史舞臺。
雖然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評論“神圣羅馬帝國既不神圣也非羅馬,更非帝國”,但當時的神圣羅馬帝國為西羅馬帝國的繼承者不僅得到羅馬教廷的承認,還在后來得到了拜占廷帝國的承認,其“正統”地位在歐洲無可爭議。
神圣羅馬帝國統治者以羅馬帝國和查理大帝的繼承者自居,在11-12世紀間對外大肆擴張,帝國極盛時期的疆域囊括近代的德意志、法國東部、意大利中北部等西歐廣大地區。
同樣是有興盛就有衰敗,進入19世紀,神圣羅馬帝國已是徒有虛名。1806年,在拿破侖一世打擊下,皇帝弗朗茨二世被“勒令”放棄神圣羅馬皇帝尊號,僅保留奧地利皇帝稱號,神圣羅馬帝國至此瓦解成奧地利帝國和一些邦聯。
神圣羅馬帝國是日耳曼民族在歐洲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點從后世德國人把其視為為德意志第一帝國就可看出;而以羅馬帝國繼承者為榮耀,這一點也成為歐洲霸主的共識。
奧斯曼帝國
創建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原為一個突厥小部族,遷至小亞細亞后日漸興盛。發展到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巴爾干半島、中東及北非大部。疆域西起直布羅陀海峽,東抵里海和波斯灣,北起今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達今蘇丹和也門。
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陷拜占廷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后改名伊斯坦布爾并定都于此。應該說,奧斯曼帝國君主蘇丹還是比較開明和包容的。在這個歐亞非三大洲交匯處,奧斯曼帝國同時繼承了東羅馬帝國文化和伊斯蘭文化,東西方文明在這里得以統合。
文明的力量是強大的,滅掉拜占庭帝國后,奧斯曼帝國也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在征服對手后向對手學習”的理念指引下,奧斯曼帝國日趨鼎盛,蘇萊曼大帝在位期間領土更是達到鼎盛。
俄羅斯帝國
俄羅斯人的祖先為東斯拉夫人羅斯部族,早期,斯拉夫人與凱爾特人和日耳曼人被羅馬帝國并稱為“三大蠻族”。擺脫了蒙古人統治后,莫斯科公國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1473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干了一件影響歐洲的大事—娶了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的侄女索非亞公主。這樁聯姻得到當時羅馬教廷上層人士的認可,雙方各取所需,心照不宣,然而后來的歷史表明,俄羅斯才是最大的贏家。
自持“引進”了東羅馬帝國血統,莫斯科大公國號稱東羅馬帝國繼承者。此后,伊凡三世和索菲亞的兒子瓦西里三世統一了俄羅斯。到了1547年,其孫子伊凡四世加冕稱帝,成為俄羅斯帝國第一位沙皇。
沙皇一詞即源于“凱撒”,俄國人以此宣示自身的血統純正。為了告訴歐洲人自己才是東羅馬的正統繼承人,沙俄自稱“第三羅馬”并采用羅馬帝國使用的雙頭鷹標志,而同期的神圣羅馬帝國也在使用。
心懷鬼胎
奧斯曼帝國和俄羅斯帝國都宣稱自己是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人,按說,與歐洲格格不入的俄羅斯帝國應該不屑于充當羅馬帝國繼承人,被羅馬帝國視為“蠻族”的俄羅斯為何如此鐘情這個身份?
宗教當然是一個因素,然而后來的歷史表明,真正令沙俄心動的不光是所謂的血統和東正教正統,那個“第二羅馬”所在地才是它最想要的。
看著奧斯曼帝國取代拜占庭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沙俄恨不得一口吞掉這塊寶地。打著光復君士坦丁堡的旗號,歷代沙皇從來沒有放棄南下滅掉奧斯曼帝國的野心,不斷吹響向“沙皇格勒”進軍的號角。
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間,沙俄狠命向南擴張。這位女大帝夢想以君士坦丁堡為俄國新首都,圣索非亞大教堂成為自己的皇宮,連自己孫子都起名為君士坦丁。
為此,沙俄先后發起了針對奧斯曼帝國的十次戰爭,然而“第三羅馬”的所作所為并不被歐洲人認可,每到關鍵時刻,英德等歐洲列強總會挺身而出,沙俄的美夢一次次被無情地擊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