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說二戰是一戰的延續,這一觀點德國人應該最為認同。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德國最終在第二場戰爭中被打服了。二戰后的幾十年里,德國人對自身進行了深刻反思,在實際行動上也有誠懇的悔改,這在全世界是有目共睹的。
同樣是戰爭的發動者和戰敗國,日本在二戰后的表現就大為不同了。從不斷否定侵略到時不時“修改”歷史,如同當年德國人對一戰結果不服,日本人對二戰結果也是一萬個不服。那就簡要回顧一下兩次世界大戰歷史,看看德國人和日本人的“不服”究竟有何不同?
德國對一戰不服
1918年春,打了3年多的一戰進入到關鍵階段。迫使蘇俄退出戰爭后,德軍將東線兵力大量調往西線,德國人這次成竹在胸,他們要一舉蕩平英法。也是,對付兩線作戰的德軍,英法聯軍還累個半死,現在如何與掉過頭來的數百萬德軍周旋?
勝利的天平似乎傾向德國,但此時的德國人也明白,已經參戰的美國人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大洋彼岸的美軍和武器裝備源源不斷抵達歐洲,雙方陣營都清楚,決勝時刻到了。
1918年3月-7月,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的“雙重唱”進入高潮,德軍在西線接連發動5次大規模攻勢。在第三次攻勢中,德國人進逼至距巴黎幾十里的地方,48年前兵臨巴黎的一幕似乎又將重演。
誰也沒想到,這年春天突然爆發了可怕的西班牙流感,殺傷力極強的病菌肆虐著歐洲大地,詭異地帶走了無數條生命。遭到協約國軍隊反攻和西班牙流感的雙重打擊,德軍有生力量在短時間內被大量消耗,軍隊士氣一度趨向低落。
不過,協約國也同樣損失慘重,德軍雖無力再發動大規模攻勢,但轉入防守保持不敗還是沒問題的。鑒于此,老帥興登下令采取防御策略,開始苦心經營著名的齊格飛防線。當年9-10月,保加利亞、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相繼與協約國簽訂停戰協議,德國的盟友一個個倒下了。
德國人的麻煩還沒完,11月4日,遠在比利時德軍指揮部的威廉二世得到后院起火的消息:基爾港水兵起義了。嘩變迅速蔓延到整個海軍及全國,首都柏林也發生了“十一月革命”,德國工人和士兵紛紛舉行罷工和武裝起義。
德國各地紛紛成立蘇維埃,革命的紅旗飄揚在許多城市的上空,德意志帝國撐不住了。德皇威廉二世不死心,揚言要調回軍隊鎮壓革命。然而,已看透局勢的興登堡誠懇告誡威廉:“陛下,軍隊不會服從您了。”
隨后,巴登親王將威廉二世的德意志皇帝與普魯士國王封號雙雙廢除。威廉二世試圖保留普魯士國王頭銜,但要求很快被拒絕。形勢逼人,在興登堡勸說下,威廉只得宣布退位,提前退休的末代皇帝隨即流亡荷蘭,德意志帝國至此成為歷史。
包括德皇威廉二世和他的左膀右臂興登堡和魯登道夫,許多德國軍人認定“十一月罪人”毀了德國。其中,蘇維埃成為壓垮德意志帝國的最后一根稻草,被協約國列為“二號戰犯”的興登堡在他的回憶錄提到:德國實際上沒有戰敗,而是“被人從背后捅了一刀”。
逃到瑞典的魯登道夫也發表了著名的“刀刺在背傳說”,這位德國名將在他的《我的戰爭回憶1914-1918年》中更是直言不諱:“德國被左派政客出賣,他們將革命之刀插入德軍之背。二十年內,德國人將不停詛咒那些從背后捅刀子的人”。同法國福熙元帥“這不過是二十年的休戰”的預測一樣,魯登道夫也預測對了。
德國投降時,上百萬德軍還盤踞在法國、比利時的領土上,協約國軍隊也沒有一兵一卒進入德國境內,德國本土更沒有像二戰末那樣遭受轟炸。對這場戰爭“莫名其妙”地戰敗投降,德國人當然不服,此后二十年一直耿耿于懷,直到再次把歐洲拖進戰火的深淵。
日本人對二戰不服
不知和美國人達成了何種默契,在二戰后的東京大審判中,應負戰爭“全責”的日本天皇竟然安然無恙。1946年,裕仁欽點年近古稀的吉田茂出任戰后第一任首相。吉田茂是一名職業外交官,曾出任日本駐天津和奉天總領事,還曾常駐美國,這些經歷對其處理中美日三方關系頗有幫助。
吉田茂此人可能不大出名,但他在任內干的幾件事就很有名了。主政八年中,吉田一直唯美國主子馬首是瞻,先后在麥克阿瑟主持下制定了對日本影響深遠的“和平憲法”、簽訂了與日媾和的“舊金山條約”和有明確針對性的“日美安保條約”,在朝鮮戰爭中充當美國的前進基地和“后方兵工廠”,為日本經濟的復蘇撈取了沉甸甸的第一桶金。
日本這個民族的確奇特,尚武善戰又不輕易認輸。對二戰戰敗這一結果,日本人打心眼里不服氣,頑固地認為自己是被美國人的“黑科技”和蘇聯人“從背后捅刀子”合伙陷害的,至于身邊那個艱苦抗戰14年的大國,日本根本不放在眼里。
看來,想讓日本人服氣,只有把它打得滿地找牙,哭爹叫娘,戰后的日本人對美國人俯首稱臣,言聽計從大概就是明證。雖然不服氣,但日本人善于總結經驗教訓,還不忘從其他層面“反思“二戰。任內的1951年,吉田茂下令外務省開啟一項調研計劃,對日本在二戰期間在外交上的“失誤”進行反思。
此項調研歷時數月,最終形成一套秘密文件,直到半世紀后才陸續解密并公布。按照吉田茂劃定的“層面”,文件中羅列了日本在二戰期間犯下的一系列外交“錯誤”,可大體歸納為以下4點:
一、“輕率”退出國聯
作為一戰后凡爾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聯被當時的國際社會寄予厚望。因在和英法的斗爭中落敗,創始國美國沒有參加,德國在1926年加入國聯,至此形成英法德意日“五常”,這在現在看來是多么諷刺。
九一八后,日本扶植成立偽滿洲國。經過曠日持久的調查,1933年2月,國聯大會對“李頓報告”進行表決,最終以42:1的記名投票通過。投了自己唯一一票仍不為世人所理解,日本人決定不跟你們玩了。
日本全權代表松岡洋右作了聲情并茂的最后演說:“日本民族同耶穌一樣災難深重,終有一天世人會理解日本救贖世界的崇高舉動”。隨后,松崗鄭重向國聯道一句撒由那拉,率日本代表團趾高氣昂地離開會場。
1934年,一直將國聯視為“帝國主義陣營”的蘇聯加入了,同期,斯大林還通過一系列條約穩定了與鄰國的關系,不斷提升蘇聯的國際地位,這是日本人最不愿看到的結果。
調研“文件”認為:日本輕率退出國聯成了與英美決裂的開端,便宜了蘇聯,實為愚蠢之舉。……即便國聯成員國都不承認“滿洲國”,作為彌足珍貴的“五常”之一,日本應留在國聯以避免陷入國際孤立。
二、幻想“四國結盟”
德意日締結同盟后,日本人一廂情愿要把蘇聯拉進群。1940年下半年,正是德國開始籌備巴巴羅薩行動的關鍵時期。在日本人極力撮合下,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與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就“四國結盟”展開談判。
德國人“建議”蘇聯南下印度洋,而蘇聯則要求“保障在巴爾干的利益”,話不投機,談判很快不歡而散。1941年4月,又是這個曾在國聯大會耀武揚威的松岡洋右,居然不顧希特勒反對執意前往蘇聯。當月13日,《蘇日中立條約》重磅出爐,當松崗與斯大林手挽手無比親熱的照片刊登出來時,全世界為之震驚。
日本人天真地認為一紙條約就解除了自己“南進”后顧之憂,殊不知,在老道的斯大林面前,松崗著實嫩了點。蘇聯之所以愿與日本簽訂中立條約,除了解除東線之憂,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放手“讓日本南下與美英打作一團”。
調研“文件”認為,“……歷史證明,日本只有在美英提攜下才能展開有利自身的外交,同蘇聯人妥協,這不過是為斯大林所期待的日美關系惡化作貢獻……
三、“日美談判”失策
從全面侵華的1937年到日美決裂前的1940年,在美國“無私”援助下,日本得以維持龐大的戰爭機器長達四年之久。是誰在背后支持日本,是誰在為日本源源不斷輸送戰略資源,世人皆知。隨著戰爭的深入和野心的膨脹,日本人也清醒地認識到完全依賴美國遲早要出問題,于是開始自力更生。
1940年底,看到日本人對東南亞蠢蠢欲動,羅斯福決定上點手段,不同于以往的“禁而不止”,這次的石油禁運動了真格。日本人傻眼了,一面開進印度支那對美英地盤虎視眈眈,一面低眉順眼與美國人展開談判。
談判中,美國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對此,日本人“實難接受”,十年的辛苦豈不白費了?看來,關于羅斯福“逼日本狗急跳墻”這一說法有一定道理。談判中提出對方絕不會接受的條件,這應該是向對手發出某種信號吧。
調研“文件”認為,日本當時在從中國撤軍問題上表現得過于強硬,沒做一點妥協而導致日美交涉失敗……現在看來,那時應忍痛做些讓步……對日本是有利的……
四、幻想蘇聯“調停”
早在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斯大林就成功說服了羅斯福,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一大串“條件”一一得到了滿足。此后,蘇聯夜以繼日向遠東秘密運送部隊和戰略物資,同時,斯大林不斷向日本人釋放信號:蘇聯不會違反1941年簽訂的《蘇日中立條約》。
窮途末路下,日本人決定通過蘇聯實現和平,專門派遣特使赴莫斯科面見斯大林,希望蘇聯擔當與美英斡旋的“中間人”,對此,斯大林欣然應允。有了蘇聯這個強大的“后盾”,日本人與美英做最后周旋似乎有了底氣。
當年7月底,美中英三國聯合發表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此時,日本仍寄希望于蘇聯,時任首相鈴木貫太郎表示“不予理睬”。可憐的日本人沒想到,還沒出十天,美國的原子彈和蘇聯的八月風暴就相繼而來。
調研“文件”認為“……如果日本在波茲坦公告前向美英投降,蘇聯分享戰果的事情就不會發生……日本應迅速向美英投降并付諸行動,幻想蘇聯調停實為最愚蠢的行為……不直接與美英進行和平交涉,卻要求蘇聯這樣的國家斡旋和平,這一點尤其應予以批判。”
兩個“不服”有何區別
通過“反思”,日本人認為二戰期間的失誤還是集中在外交層面,如同一戰時的德國,日本在軍事上并沒有失敗,也是“從背后被捅了一刀”。所不同的是,德國是被自己國內的人捅了刀子,而日本是被撕毀中立條約的蘇聯人捅了刀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